要快也要慢
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
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快则快矣,得到的却是苦果子。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 ”一类的古训,这是人类珍贵的经验之谈。
就人的幸福感而言,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的。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慢节奏的调剂,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篱下”和“闲庭信步”的情致,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快节奏所击倒。“闪婚”“闪恋”快则快矣,然而,也因尝不到婚恋过程的美妙情趣,而导致了不少人“闪离”的恶果。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许多驾车人视而不见,疾驶而过,管理者特意在路上插上一个劝告牌:“慢慢走,欣赏呵!”朱光潜先生在谈到人生的情趣时,说人生艺术化,就得“慢慢走,欣赏呵!”我国有一首老歌也这样唱:“马儿呵,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
针对近些年来一味求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又怀念起慢来,认为不要急吼吼地度过有限的人生,于是,慢文化之风开始兴起。“慢餐”“慢递”“慢游”“慢照”一类的活动渐次多了起来。北京出现了“慢递”专业店。国际上有了“慢餐协会”,他们声称,慢餐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裏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 “慢”,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此可见,要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价值。快节奏的霹雳舞与慢节奏的太极拳,各有各的美。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不弃慢,慢不鄙快,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维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根据语境,请在第3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合适的成语。(2分)
答:理解第4段有两句“慢慢走,欣赏阿!”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阅读《在冬夜里歌唱的鱼》一文,回答小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⑩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选自《读者》2007年第14期,有删节)结合全文看题目中的“歌唱”有哪些含义?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理解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请结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分析结尾“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在文中的结构作用并说说那样的冬夜给“我”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③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④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⑤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⑥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
(选文有删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玉”文化的内涵。
(1)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析第4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链接】菊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菊花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诗人的亲睐。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梅尧臣《残菊》)
请你说说诗中菊花象征了哪些精神品质?并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二)成功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 +_机遇_ =成功。
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开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地引出论题;结尾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乡路弯弯
忽然想到故乡的山路。故乡的山路纵横交错,一条条一直延伸到我的血管中。乡路没有一条是平坦通直的,都依山傍水或顺势起伏和曲折。
特别是四季中,弯弯的小路把田野和村庄剪成若干个方正或椭圆的小块,象条条丝线把田园和山坡分割成多姿多彩的画面,有的翠绿,有的青黄,有的红艳,有的灰白,它们似一块块相依而合的拼板,紧凑而又自然的贴切在大地之上。
我的父辈在乡路上一生行走,从朝雾到晚霜,大约在弯弯的小路上走过了二万五千公里,相当于红军长征的一个来回。从年青的少年一直走到垂暮的苍年,几乎踏碎了每一块石粒,也踏遍了乡路旁四季轮换的青草和衰蒿。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心园与家园的距离,一直行进在渴望和寻求之中。
到底他们最需要什么?又最渴望什么?我的长辈一生也没有弄清,也许是生活的需要,也许是潜意识的指引,也许是对幸福有着太久远的崇拜。
寻求和渴望幸福的方式,最简单的不过的真理就是劳作。这是祖祖辈辈留给他们的话:要靠劳动吃饭,要靠劳动创造幸福。
幸福这两个字,不外乎包括伺候土地,种点庄稼,以维持生计和养活牲畜。还包括对一块土地的依舍。他们住过最简陋的茅房,茅房没有一扇窗,只有一扇门可供进出。也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盏。我还记得小时候曾攀折松枝作为照明之用,可以节省几毛钱。人和牲畜用一道栅栏隔开,人的呼吸与猪的呼吸几近混合,猪槽和锅灶紧紧相连,那就是一种生活的和谐守望,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的彼此对照。
在我很远的记忆里,乡路依然是弯曲的,路的命运本身无法改变。这种命运对人来说,是绕道而行还是依路而生,这成了对命运的角逐和选择。
到底有人掀开了这扇门。从南方传来的消息让村民大吃一惊:可以不种地了,可以到处去挣钱了。这让许多人蛮生感慨的。好多人扔下锄头和镰刀,几乎是一夜之间,少壮派的年轻人走出了弯弯的乡路,一直向南方迁徙奔走。家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老者和不懂世事的孩子。这条乡路,成了一条黄金分割线,昭示着一个乡村经济和历史的转型期的到来。
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每家每户至少也有三五亩山地。虽不能盛产太多的经济,但还能勉强填饱肚皮。去南方的乡民安顿好了生活,便开始在那里为生存出售体力和卑微。不论怎样说,扔掉了锄头,就等于自己不再是农民了。这是一辈子的希望和追求。那锄头太笨太重,出不了活儿,来不了经济。这个转变就是对自己命运的一个终始的选择。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无家可归,只要走出大山,就意味着自己是有出息的了。
我的几个亲戚也去了南方,跟着象洪流一般的人群打工去了。由于家里有老有小,她们拿不动锄头,更没有力量去春播秋收。眼看着还有些肥沃的土地就这样撂下。遍地是野草萋萋,一派丰茂。那些杂草和蒿蔓成了鸟儿觅食的最佳去处,也成了野兔打穴的最好避风港。
家开始有了倾斜,乡路也开始有了倾斜。那些在外的人们不再回首弯弯的乡路。他们羡慕着城市的繁华,决定把自己的命押在那里。即使是捡些垃圾,即使是在建筑工地干些重活,即使让自己的媳妇出去拉客,即使去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总之,这经济来得快,也来得多。乡路那边的父老怎知道这经济的来路。反正有了票子就有了尊严。他们着上粗布西装,系一条有折皱的领带,里面的秋衣还保留着原始的朴实。这身装束,是城里人的象征。至少,也象城里人的工人模样。
他们干瘪的口袋终于有了一点银子。这足以让他们在乡人面前抖抖大气。他们说话的语调带着南方的方言,走路时一直挺胸抬头,见人目不斜视。刚开始时,乡人都很咂舌,有的村妇还在背后说些不三不四的话:那些媳妇的钱听说是用身子换来的。可是时间长了,她们也不再说什么,不得不承认外面就是好。自从回来的人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彩电和家具以后,乡人们再没有吱声的了。不管怎样,经济是好东西,谁还会嫌弃它呢?不管经济是如何来的,到了自己手里就是自己的了,谁还会想不通呢?
出去的人和回来的人都踩在弯弯的乡路上,似乎这条路已是通向富裕的桥,也成了一条分水岭。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走得差不多了,就连记者采访那些留守的孩子时,儿童们竟说出了令记者惊叹不已的话:长大了,我也要去打工。这一句话的份量有多重,人心自有估量。
村民们不再种粮食了,以前丰茂的玉米林现在也很少见。他们只种药材、烟叶和养猪养羊,但还依稀可见几片菜畦。家里的人用外边寄回来的钱去购买大米、面粉,俨然过着乡村畸形的城市生活。
时过境迁。当一种观念把传统打破,就永远不会回来。留守在乡村的儿童和老人变成一只只孤独的鸟,虽有家园,但他们的灵魂无时不在弯弯的乡路上徘徊。
曾几何时,这条乡路是如此的人来人往。而如今,弯弯的乡路上行人依稀,偶尔有几个老人和几只牲畜经过。只是每逢过年的时候,这条路又富有生气了,来来往往从外面赶回来的人,提着大大小小的皮包,脚步匆匆地赶向那缕缕炊烟升起的地方。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境义。
到底有人掀开了这扇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
乡路弯弯,在乡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弯弯的乡路是父辈们,弯弯的乡路是年轻人通向致富的桥梁,弯弯的乡路是留守儿童和老人。结合语境,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故乡的山路纵横交错,一条条一直延伸到我的血管中。当记者采访家乡的那些留守儿童时,他们的话语为什么令记者“惊叹不已?
阅读全文后,联系以下材料,针对“如何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和落后的乡村面貌”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我就是一个农民,现在还下田,不要以为农民就低人一等,我就是农民,农民最大的优点有两点,一是补实,二是勤劳。(袁隆平)
材料二:酒泉市肃州区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创建及“美德进农家”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全区农民创建文明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材料三:江西赣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核心内容是“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这被誉为“赣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