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反映出参与国的经济水平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中心和贸易方式。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材料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五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两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逐渐积淀下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明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榭目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和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材料三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派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007上海历史高考试卷
请回答:
(1)在材料一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2分)
(3)在某次儒学研讨会上,有关学者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甲主张“儒学要重回国家文化权力中心”“以儒学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全面的复兴。”
乙认为,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性压抑沉重不堪,造成了思想文化的萎缩和创造力的衰减。丙提出,儒家思想有其合理的成分或糟粕的东西,要给予总结。 你同意谁的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3分)
(4)深入研究历史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以材料三为例,找出文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5分)
许多人认为:文学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请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材料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诗句?他们都有哪些著名诗篇?
(2)两位诗人的诗歌各有什么风格?为什么?
概述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
评述德川幕府时期锁国政策,你能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