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的争论往往出现在重要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
(1)据材料一指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
材料二
表 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摘录
改良派 |
革命派 |
多从政治上立论,而少从种族上立论。 |
满洲去,则中国强。 |
“民智未开”,一般国民“未有共和民国之资格”。 |
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通性也……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
本来无极贫极富之两阶级……危险革命之手段,非所适用也。 |
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则亦不可不革命。 |
夫经革命之后,全国散漫,控御无方,内乱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国之亡益速耳。 |
革命与瓜分决无原因结果之关系,且正因革命,然后可杜瓜分之祸。 |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表2,概括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哪些基本问题展开论战。你认为革命派的观点合理之处在哪里?任选双方争论的一个问题予以说明。
材料三 美国建国之初,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国务卿杰弗逊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发生分歧,长期争论,所形成的“汉密尔顿传统”和“杰弗逊传统”在美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因为人性本恶,有利益之争,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建立有效的联邦银行体制以及税收\信用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建立多元经济体,农工商并存,大力发展工商业。杰弗逊崇拜自由、人权,特别反对宪法中没有保护人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政治上力主小国家、小政府,强调维护州权,害怕中央政府的大权力吃掉各州的小权力。经济上力主以独立的农场主经济为基础,以农立国,反感发展工商制造业。
——据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建国之初这场争论的核心内容。“杰弗逊传统”和“汉密尔顿传统”对后来美国的历史发展走向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予以说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统一”在辞典中解释为(1)合成整体,与“分裂”相对;(2)归于一致,与“分歧”相对。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统一”的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国古代史中,主要的统一时期有哪些?
(2)不同阵营之间经常存在分歧与矛盾,但有时也归于一致。请用史实说明,二战期间及二战后,美苏归于一致及分歧矛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分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3)同一阵营内部,也会有分歧矛盾。试用史实说明,二十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的分歧矛盾。
(4)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简述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有关“和”字的几种字体。
图一图二图三
材料二: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发出400余封征稿函,约请“于一九三三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
姓名 |
职业 |
梦想的中国 |
周谷城 |
大学教授 |
我想到一个时候,中国已不在侵略它和毁坏它者的掌下……饥馑和死亡不再追袭着大部分的中国人。 |
宋云彬 |
作家 |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
穆藕初 |
民族实业家 |
全国上下必须同样守法,选拔真才,澄清政治……经济上必须保护实业(工人当然在内),以促进生产事业之发展。 |
——摘自2013年11月4日《文汇报》
材料三: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至图三分别属于何种字体?图二字体的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中有关和谐的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80年前中国人梦想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特点的理解。
失业是工业社会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把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进行及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英国的失业与贫困问题非常严重,……英国社会的基本共识是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1842年英国失业工人总数达到100万人。
——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
材料二: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后来他就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取而代之的是……
还在竞选总统期间,他就曾答应将黑人“绝对地和没有偏见地”包括在他为被遗忘的人们实行的“新政”之中。……到1935年,黑人受救济人口增为350万,几达黑人总人口的30%。
——万雪梅《试论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材料三:“欧洲社会基金”实际上作为欧盟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配套工具,提供财政帮助,用于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工人技术,创造更适合的就业空间。在其支持下设立的共同体培训计划,使各成员国之间的职业技术标准可以进行比较并相互承认,为共同体范围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丁建定、孙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福利整合》
(1)材料一中对失业“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体现了怎样的经济理念?失业情况严重,对当时欧洲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有何特点。罗斯福在解决失业方面“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盟国家解决就业的措施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变化?有何意义?
(4)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性措施是什么?
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三: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
(2)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的原因?与利玛窦相比,李提摩太在华传教的策略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