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四川地方史事解读正确的是
| |
四川史事 |
史事解读 |
| A |
1910年,《蜀报》第四期刊载吴虞《辩孟子辟扬墨之非》一文,为四川最早反对封建专制和儒家学说的文章。 |
《蜀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
| B |
1911年9月30日,同盟会员吴从周等率蜀北民军攻下广安城,结束清朝对广安的统治。 |
四川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统治。 |
| C |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
| D |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
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 A.广州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 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中国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 B.石器锄耕 |
| C.铁犁牛耕 | D.小农经济 |
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 A.西汉 |
| B.曹魏 |
| C.南朝 |
| D.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