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
伏尔泰曾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评价的是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恩荫制 |
汉武帝时期,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议机要,“中朝”由此得以形成。中朝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①大司马 ②左将军 ③常侍 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对于周秦之失的评价
A.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落后性 |
B.指出了秦朝制度的先进与暴政而亡的事实 |
C.抹杀了分封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
D.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宗法制与郡县制的时代性 |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由于秦始皇完全彻底的改革,中国先秦时代的传统包括各种地方传统遗失大半”。这一“改革”指的是
A.商鞅变法 | B.修长城 |
C.建立大一统体制 | D.称“皇帝” |
史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反映出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武将 | B.王族子弟 |
C.功臣 | D.前朝贵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