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
|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B.抑制土地兼并 |
|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 D.百姓赋税过重 |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
|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
《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_职官一》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 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责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科举考试使官员剧增 | B.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
| C.行政效率降低 | D.中央集权削弱 |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
|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
|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
|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
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到达的“西域”;《西游记》中玄奘取经中的“西天”;明清时期介绍的泰西技术、泰西制度中的“泰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地区?请你选出图中三地的代码:
| A.①②③ | B.④③①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