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黄条、民生月蔽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萦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英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陇来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布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陇指导,学校擂导负全娜由训练布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肉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禅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挽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顽《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归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活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粱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他们都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洛克认为私有财产制是合理的、天然的,自然状态中是可以有私有权的,而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可能有私有权的存在。另外,他们都主张订立社会契约,实行民主政治,但是洛克主张人民把自己的权力托付给了政府,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而卢梭主张人民主权,他在这一方面还建立了一套人民主权理论,反对代议制和议会制,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向往古典城邦的共和制,希望进行直接民主。
——摘编自《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光荣革命”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摘编自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三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异同。(6分)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3分)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3分)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2分)
读图学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2) 从图中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2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3)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民族企业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
材料五
(5)上面所示三幅图片反映了发生在15-—19世纪的重大事件。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个重大事件各是指什么?这三个事件对世界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导致唐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的理由。(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宋范成大的《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3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五由于海疆屡生事端,清廷又封锁了海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决定取消其他贸易口岸,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歌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经济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况明代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不得摘抄原文,4分)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概况分析明清时期阻碍材料二反映的新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11月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被捕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他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摘编自赵中立等《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材料二 1945年,当爱因斯坦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摘编自游战洪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科学社会学解读》
(1)据材料一,归纳爱因斯坦支持中国抗战的正义行为。
(2)材料二中,促使爱因斯坦对日态度发生变化的思想根源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的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