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进攻苏联和苏区,拥护苏维埃,武装保卫苏联……”对这则历史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材料内容体现了国民大革命时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B.材料内容是左倾路线统治全党的反映 |
C.材料内容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苏结盟联合反对法西斯侵略 |
D.材料内容是中共中央就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做出的正确决议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利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在15世纪30年代写到,男人应把对“小事的关心”留给自己的妻子,使丈夫们能自由地从事“一切适合于男人的、光荣的事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推动妇女地位的提高 | B.性别歧视观念在当时依然根深蒂固 |
C.男人比女人更适合从事光荣的事业 | D.社会化大生产使性别分工日益明显 |
某学者认为“即使葡萄牙的历史传统为其扩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素,葡萄牙仍然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更不可能使这次远征在相对有序的情况下进行”。该学者所说的“这个因素”是指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地理位置的优越 |
C.中央集权的确立 | D.航海技术的发达 |
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显著减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这些变化反映出
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
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