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 年,英国修改了济贫法,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33 年至 1856 年期间,英国为增加国民的福利设立了 20 个中央委员会、董事会及视察团,1870 年通过的《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上述事实说明
A.经济发展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 |
B.当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
C.英国是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 |
D.英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 |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机器大工业生产 | B.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
C.工厂制组织形式 |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 B.曹魏 | C.唐朝 | D.北宋 |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