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该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
| 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 |
| 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 |
| 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 |
下列诗句中能够比较恰当地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 B.小荷才露尖尖角 |
| C.忽如一夜春风来 | D.无可奈何花落去 |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关于文中的“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 B.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冲击 |
| C.创办的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 D.中国的国防观念发生了变化 |
史学大师陈寅恪说过,“研究历史要如同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和雕刻一样,去理解对象。其次,要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神游冥想,以期达到真了解。”下列对这位大师的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研究历史要具备美术家的功底,懂得欣赏研究对象 |
| B.研究历史要具备艺术家的功底,以便深入细腻了解研究对象 |
| C.把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
| D.个人品质在社会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
|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
|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
|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