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心中的灯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 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座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 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3)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
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结尾说“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你的影响。
一个人的奔跑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指什么。(20字内)
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先是“__________”,最后是“__________”(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
《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句话。()
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
C.责任重于荣誉。 | D.奥运会重在参与。 |
课外阅读《财富》
他打着一把雨伞漫步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猛抬头发现路边一棵小树下站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姑娘。衣服全淋湿了,乌黑的长发上雨水顺着发梢往下滴。他急忙走到她跟前,扬了一下伞说:小姑娘在等谁呢?快避避雨吧!他迅速将伞遮在她的头顶上。
小姑娘抑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你在等爸爸还是妈妈?他问她。
她摇摇头说:不,我等一个人,现在已经等到了。小姑娘的声音里含着快慰。
等到的人呢?他疑惑不解地问。
我等的人么,就……就是您。她扬头笑嘻嘻地告诉他。
小姑娘的话还真让他莫名其妙,他笑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认错人了?
小姑娘肯定地说:一点不错,您正是我要找的人。小姑娘瞅瞅他那困惑的脸又说:告诉您吧,我爸爸给了我一大笔财富,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下雨天为我打伞的人。
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他似乎在试探或者好奇地问。是的,所以我要把财富送给您。她把小手伸进口袋里。
他信口问道:你要给我什么财富,多少,是金币、美元还是其他?
小姑娘略微启开小口儿高兴地说:不,是十万元钞票,不信您看看!
小姑娘不慌不忙,把一只手慢慢地从口袋里拿出来,手里当真拿出一张闪闪发光的“钞票”递在他手里。他从未见过这么一张十万元的大钞,不禁睁大了眼睛暗想:天呐,这是什么大钞,这分明是一张在硬纸片上画的水彩钞票。他不禁大笑起来:哈哈,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谢谢,我收下了。
小姑娘眨巴着两只大眼睛看着他问:叔叔您不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他说:我当然想知道喽。
小姑娘微微一笑说:我实话告诉您吧,我近日读了一篇外国小说,讲的是一个女孩儿,她的父亲是州里首富,一天她对父亲说想要一笔价值十万美元的财富,要把它送给一个在雨天为她打伞的人。爸爸答应了她的要求,就给她开了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等到下雨的那天,她就到街上去。
找到那个人了吗?他急不可待地追问。
小姑娘又接着说:那天开始下着小雨,后来越下越大。小姑娘站了整整一个上午,竟然没人理她,她伤心地哭了。
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
小姑娘又说:我不服气,也不相信,决定自己试一试。结果,您没让我失望!
女孩咧嘴笑笑说:可我没有真实的财富,只是一张有象征意义的财富。
他说:不,你我都得到了财富,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财富是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它或许是在困境中得到的一次帮助,或许是偶然中发现的一种品质。请认真阅读文章后说说本文以“财富”为题的含义。
本文以“财富”为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1)小姑娘仰着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2)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两个不同国度的小姑娘拥有着同一个心愿,同一个心愿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两种结果。独具匠心的构思发人深思。请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课外阅读《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⑴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⑵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⑶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⑷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⑸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⑹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⑺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⑻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⑼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⑽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⑾“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⑿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⒀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⒁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意外→()→()→疑惑→()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选出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
品析第13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内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片段,完成后面问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如果你此时就站在圆明园的前,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
作为一名外国人雨果还是很尖锐地批评自己的祖国法国对中国的侵略,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位怎样的人?
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不少反语,请你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它的作用。
中国当时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怎样的觉悟和进步?
阅读《打掉苹果“无以伦比”的傲慢》,回答后面问题。
打掉苹果“无以伦比”的傲慢
①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
②苹果公司在中国,一直是以励志片面目出现的,乔布斯的传奇恨不得成了创新的楷模。近些日子,这部苹果励志片忽然有演变成烂片的趋势:无视中国消费者、售后服务分三六九等、涉嫌偷税漏税、被抓到错处还死不认账……甚至还好意思自我称许“为消费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
③中国有句古话,桔逾淮而为枳。据说,苹果在美国本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还不敢太傲慢,何以跑到中国,就“无与伦比”地耀武扬威了呢?
④按理说,中国市场应该是苹果的“金主”才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市场在支撑着苹果的骄人业绩。有报告显示,中国是苹果公司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上一季度,包括零售在内,苹果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3亿美元;在苹果公司去年12月份的收入增长中,中国占34%,比美国本土还高。那么,西方这枚苹果,对自己东方的衣食父母倨傲的本钱在哪里呢?
⑤一方面,或有西方人传统的优越感在作祟: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古国,咱拿高科技侍候着,您还指望和咱享受同样的售后?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也让这枚“苹果”变得疯狂,如果得罪了中国消费者,没有任何风险,还会减少成本,人家何乐而不为呢?
⑥还不光是“苹果”,中国的消费者在面对那些西方所谓名企耍大牌时,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仿佛他们进入中国就成了天然的规则制定者,充分享受“店大欺客”的特权。而我们的工人或消费者只能隐忍其轻慢,毫无还手之力。同时,那些曾经被我们推崇的源自西方的市场诚信原则,对消费者的善意,以及顾客受损的巨额赔偿之类广为流传的传奇,换个地方,何以就突然变脸了呢?一些曾经嘲笑中国诚信匮乏的西方大牌,它们自己的“诚信”何以如此不堪一击?
⑦关键在于,中国消费者的靠山何在?我们有没有对付苹果之流的利器?
⑧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企业,都不是天然的慈善家,都不可能站在道德高地上任人膜拜。要想保护中国消费者应得的权益,唯有加强监管一途,让它们因为“得罪”了消费者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才有可能乖乖就范。
⑨这个监管,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法律和政策,二是市场监管机制。现在,我们这方面还有一些漏洞,让苹果明明钻了空子,还敢得意地百般狡辩。狼闯进羊圈,叼了羊、咬了“上帝”还扮无辜,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对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监管,亡羊补牢迫在眉睫。
⑩当然,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仍然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如果非要挑战中国消费者的爱心和耐心,非要继续无赖下去,再风光的企业、再牛的大牌,也会有盛极而衰的那一天。
⑾至于我们,一要扎牢自己的篱笆,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个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像苹果公司一样的一些西方名企能够在中国倨傲耍大牌的原因有哪些?
写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有报告显示,中国是苹果公司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上一季度,包括零售在内,苹果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3亿美元;在苹果公司去年12月份的收入增长中,中国占34%,比美国本土还高。()()
(2)狼闯进羊圈,叼了羊、咬了“上帝”还扮无辜。()本文中加点的“励志片”和“篱笆”分别比喻什么?
通读全文,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类似苹果公司这种耍大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