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内容?
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指纹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不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口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4个月便开始产生,到第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成大人时,指纹只不过变大增粗,他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你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抓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100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A)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B)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C)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D)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用途?新的迷宫又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第一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B.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
C.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D.下定义、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

指纹的种类有
文中第三段中加点字“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应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在(A)(B)(C)(D)中的处。
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真神!
简要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
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
答: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父爱的高度
吴宏博
⑴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⑵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⑶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⑷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的我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A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⑸ 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⑹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⑺ 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⑻“你不去?”
⑼“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⑽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⑾ 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⑿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⒀ 敲门。父母已睡了,B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⒁ C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⒂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⒃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选自《散文月刊》
这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两次看电影的情景,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次:                               
第二次:                               
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其中有两处写到流泪,一处是第 ⑾ 段“眼一下子就湿润了”,一处是第 ⒁ 段“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别说出流泪的原因。
“眼一下子就湿润了”的原因:                       
“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的原因:                      
作批注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请在三处划横线的地方任选一处作批注。
我选(  )处,批注:                          
                                     
作者说:“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请你也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把你生活中能代表父爱或母爱的动作描述出来,50字左右。
                                      
                                       

⑴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⑶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⑷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对这几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段文字写的是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多方面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富饶的江南水乡月夜出航图。
B.第 ⑴ 段中加点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C.第 ⑶ 段中加点的“他”指的是“横笛”,“自失”“弥散”写出了“我”陶醉的情态。
D.作者在第 ⑷ 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 ⑵ 段中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这样写仍然是为了表现“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文字,说说“我”的心情前后大致发生了哪些变化。
——急切——
第 ⑵ 段的写景很有特色,请你从修辞方法、写景角度、词语选用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简要的赏析。



第 ⑵ 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 ⑴ 段中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有何作用?

结合全文内容来看,这几段文字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②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③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④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⑤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⑥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它”指代的具体内容。
(1)第②句中的“它”指代
(2)第⑥句中的“它”指代
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红”是指“红色”,还是指“多彩”?
为什么?
答:

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选段文字的层次关系是()

A.并列 B.正反对比 C.逐层推进 D.先总说后分说

第③句指出红光波“热效应大”,第⑤句说明红花“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以保护自己,但第⑥句却说蓝花“吸收”“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