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1~2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耀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既是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
D.第四句的意思是,在这八月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舍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D.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使用两个“好一个”,强烈地表达了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赞美之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格的高洁,灵魂的纯净,思想的深邃,都可以在淡泊中孕育
B.岸边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妖娆轻舞,惹得湖水也荡起了层层涟漪。
C.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D.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梦(mèi)育(pǔ) 奄一息(yǎn)
B.蓄(chǔ)教(huì) 草连天(shuāi)
C.怅(chòu) 防(dī)心贯注(qián)
D.斥(hē)情(yí)而不舍(qì)

下列句子,陈述无误的一项是()

A.对联中,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律诗中包含两副对联,分别是首联与颔联。
B.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岁,“不惑”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D.“我的老师”“相信自己”“非常坚强”“多么可爱”这几个短语与“一位顾客”的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人生难免会寂寞.但寂寞的滋味却不尽相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寂寞是 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的寂寞是 的,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 的,李白“我歌月徘徊”的寂寞 的……;唯有直面寂寞.才能品出别样人生。

A.孤傲洒脱浪漫豁达
B.洒脱浪漫豁达孤傲
C.浪漫豁达孤傲洒脱
D.洒脱豁达孤傲浪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