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封书信,完成1-3题。(14分)
亲爱的女儿:
①表姨家的瑶瑶妹妹鼻子出血,她妈妈并没有当回事。瑶瑶的鼻血出了了个上午,表姨才领着她慢腾腾地去医院检查,结果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瑶瑶的血小板计数才2000 血小板正常范围是10万至30万,而2000的血小板意味着与个人的凝血能力已经接近于零,所以瑶瑶才会鼻血不止,更可怕的是假如脑内或者体内任何一个血管的破裂,都会造成出血不止而危及生命。好在用药及时,瑶瑶已经恢复了健康。表姨说,就是因为瑶瑶经常出鼻血,而且她小时候也经常发生鼻子出血的情况,才会发生这样的事。她说:“见惯不怪差点要了孩子的命啊!”
②生活中,“见惯不怪”的害人现象比比皆是。行人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但在我国闯红灯过马路似乎已经成为习惯,2006年5月26日开始,网上纷纷出现“沪上全民动员‘学’过马路”的标题,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怪”已经变成’惯”了,而这种”惯”的直接后果就是生命安全。据荆楚网2007年7 月4 日报道,不文明过马路已成为致人死亡车祸的重要原因。武汉市交管部门通报,2007年上半年,该市因车祸死亡164 人,其中近半是因为行人、非机动车乱穿马路。
③亲爱的女儿,更多的见惯不怪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现在的大学生们常常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让妈妈给洗衣服,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记得我看过这样的漫画:大红的喜字张贴在窗户上,说明这是一对新婚夫妇,灶台上的水壶冒着腾腾的热气,衣着时髦烫着卷发的女孩子正拿着电话在问:“妈妈,水开了,我怎么办呢?在哑言失笑的同时,竟也感同身受起来。亲爱的女儿,这样的见惯不怪到底害了谁呢?
④不仅如此,“见惯不怪”还会让整个民族蒙羞啊。“‘中国人,便后请冲水’, ‘请安静’, ‘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这是在网上摘的,妈妈去过日本和新马泰,对于中国人不文明的现象,确实受到强烈的震撼。
⑤亲爱的女儿,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认真思考一下,见惯也要“怪”,不仅要“怪”,还要主动抵御“惯”。当然有时候这也需要勇气,当周围的人都闯红灯的时候,你走信号就可能换来别人异样的目光;当周围的人都争抢着挤公车的时候,你排队可能会很久才能上车……还有自身的一些丑陋的“惯” 懒惰的“惯”、拖拉的“惯”、对自己要求不严的“惯”……
⑥这些坏的“惯”有的是我们能识别的,有的是我们身在其中并没有察觉的。昨天有个同事说每天坐公车总是碰到一些中学生,吵吵嚷嚷直到他们下车,这就是学生们没有察觉的坏“惯”,他们并不清楚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是不好的习惯,不知道错误又怎么能改呢?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
⑦其实无论是小学生守则还是中学生守则,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人们都是学习过的,但为什么总会有一些“见惯不怪”的事情发生呢? 因为我们常常是课本知识和实际相脱离,规范背诵得滚瓜烂熟,却从没想过如何实践。嘴上背诵着中学生守则“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实际上这些活又有几个同学能做呢?当然这里面既有孩子的因素也有父母的责任。
⑧亲爱的女儿,努力克服已经被识别的不良的“惯”,睁大眼睛用心去识别隐藏的不良的“惯”,不要让“见惯不怪”害了自己。
爱你的妈妈
2009 年6 月14 日
(节选盈怡《给女儿的第二百一十六封信》)
信中①—④段,针对生活中充斥着大量“见惯不怪”的现象;作者主要从 “                  
两方面分析了它的危害。(4分)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见惯不怪”现象的发生? 请简要概括。(答出三点即可,6 分)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围绕“文明旅游”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4分,字数在100字左右)
[链接材料]
2014年9月16日,正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下塌饭店会见中国驻马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当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福康说到中马旅游合作时习近平一番幽默的插话,“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引得全场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I(12分)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⑪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2)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

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

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⑪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阅读《暖心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暖心粥

①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一下车,一股寒风袭来,脸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②掀起棉门帘,走进屋,热气扑面。只见右边是餐厅,五张长条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样子。左边矮墙边放着两个粥桶。我掀开桶盖,粥香扑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黄金黄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边有两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

③矮墙里面是厨房,两个大蒸锅冒着缕缕热气。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个低头揉面,一个低头切菜,看样子两人都很忙。

④“环卫清洁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我不在免费喝粥范围呢。”我看着墙上红纸上写的免费就餐范围,嘴里念叨着。切菜的女人转身打量我说:“第一次来吧?自己拿碗盛粥,随便喝,不在范围内也不向你要钱。”

⑤正说着,进来三个戴棉帽、穿棉袄的女人,帽子前檐上挂着白霜,棉衣外面套着橘黄色马甲。打头的女人摘下帽子,搓着手说:“这天,真冷啊!”看这身打扮,我猜她们是环卫工人。

⑥一问,果然是。我洗过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们面前:“喝碗粥暖暖身子。”高个子说声谢谢,接着问我:“以前没见过你,是新来的义工吧?”我笑了笑,说:“算是吧,临时帮忙。”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

⑦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

⑧此时,陆续有人进来喝粥吃饭,人多了起来。顾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活,两个中年女人从厨房出来,坐在木凳上歇息。趁着空闲,我与她俩聊了起来。

⑨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

⑩粥铺开办初期,只限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来扩大到现在的用餐人员范围。每天来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还是环卫工人和附近的老人。

⑪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

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窗外凛凛寒风,屋内融融暖意……

(作者:车承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以文中“我”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暖意”的含义?

(4)“爱心粥”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温暖,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令你感到温暖的事,请把它写下来。

阅读《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

①人生之路,常有风雨,向上前行,终达峰顶。只有经历风雨洗礼,勇敢地掌上高峰迎接挑战,才能领略雨后彩虹的壮美,吟赏绝顶风光的无限。纵然心中有诗意,处处皆风景,但唯有行至景深处,我们才能见识天地之广阔,万物之浩渺。

②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擘,你会发现尼采此言不虚。唐代王昌龄两次被贬,几经浮沉,但一片冰心,始终为民;宋代黄庭坚被贬黔州,生活艰苦,仍兴办教育,广写诗文;明代王阳明流放贵州,尝尽辛酸,却开坛布道,恩泽后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面对艰难困苦,他们都不弃初心,不改志士风骨,坚守文化之魂。他们点亮的精神之光亦穿越时空,闪耀至今。

③______。囿于一方,浅可见底的池塘总是静谧无波,而吞纳百川,浩浩汤汤的江河终年激越。固然,任谁都希望安逸舒适,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傅雷所说:“人的一生充满高潮和低潮,只有庸碌之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在2021年第一次出征世界大赛,因其参加的单项比赛均未晋级决赛,故只能在看台上观战,他戏称自己是“看台观战选手”。此后的他苦练泳技,不骄不躁,把每个薄弱点练上几百遍、几千遍。三年后,19岁的他终获“四冠王”“亚洲飞鱼”的称号。从“看台观战选手”到“四冠王”,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是竞技体育对他的召唤,是他点燃自我、勇往直前的信念,更是他不屈不挠、敢于挑战的决心。

④不畏挑战,需在平凡中不懈追求。当今有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对前途迷茫,对眼前该做的事无所适从。而青年教师黄灯却在日常平凡的教学中,思考当下教育问题,不畏挑战行且知。她将目光聚焦普通本科学生这一庞大却很少有人关注的群体。五年里,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跋山涉水、横跨南北,进行家访。其中不乏时间、精力、财力、与不同学生家庭沟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她却在行走间,化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靓丽风景,更以独特的视角,给予当代中国教育新的启示。

⑤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在这漫长而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与其哀怨叹息,不如破茧成蝶,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翅高飞。

(作者:高雁 选自《青年文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段内容,给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分论点,与②段和④段首句结构一致。

(4)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当代中学生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胡方浩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加点词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个季节的星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喜欢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战百胜

刘白羽

战斗结束了。在附近一丛丛树林内的村庄里,王海清走在部队最前头。他一声不响听着背后战士们热情的纷纷谈论,笑声——他打过无数次胜仗,享受过无数次胜利的幸福,但,只有这一次,他感受了真正的胜利的愉快,愉快得有一滴眼泪从他眼边上要落下来,他赶紧伸手抹去了。村庄里充满一种和平的气氛,战争如同黑色旋风似的旋卷过去了。西下阳光把村边树林、田野照得通红,鸡在悠然的啼着,老乡们从村外牵回自己的牲口。王海清脸也不揩一把,走来走去,在战士群中挤着,最后在一家贫穷的农民房间里,他看见一小群战士蹲在灶火前面,火光熊熊照着他们的脸,他们注意力集中的在听中间一个抱着枪的战士讲什么——那战士慢吞吞的说:“你记住!——火线上,到了节骨眼上,你就往前,愈往前跑得快就能活下来,你愈跑得快,子弹打你的机会就愈少,敌人要打死你,可是你上去把他打死,你就活了……”这人是李百海,他眉飞色舞,坐在火光的红影里。王海清站在那里,任何人都没注意他,大家都陶醉在战后的谈话里。他笑了,他悄悄转过身走出来。

第三天,他到营部,营长脸上漾着微笑,把一张油印的火线报纸推到他面前,诚恳地说:

“你看!报纸上奖励你们有勇敢有战术。”

回到连部以后,他与指导员研究了一番,把李百海的战场动作报告给团部了。经过战士们的讨论,李百海成为战斗英雄,当了班长。

一九四七年冬季,冰天雪地里,经过几次残酷作战。营长升了团长,王海清升了营长,指导员因为合作得非常好,升了教导员了。不过两年多,十几次战火的锻炼,王海清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指挥员了——他带出一个非常出色的连队,这连队有勇猛素质,又有了机动、灵活、打战术的优点。现在团里作战斗部署时,总愿意掌握这个营,在紧要关头,去完成艰巨任务。可是到现在为止,他总没忘记沙山子那一次血的教训,因此每次战斗以后,他和教导员仍然不顾疲劳,进行严格的检讨,把每一个战士的伤亡都提到战术原则高度,提到自己指挥问题上来。最近一次作战以后,夜晚,王海清望望教导员,听一听开会倒在炕上睡着了的副营长和副教导员的鼾声,他说:“把他们弄醒吧!”“弄醒!?——打了一天仗太疲劳了,让他们睡睡吧。”王海清坚持说:“可是天一亮也许又打上啦,指挥员多辛苦一点,战士就少受些苦……”检讨完了后,他按着嘴打了个呵欠,他的眼珠红了,他却走了出去

屋外不知何时落了雨,雨点打湿了他。这时整个村庄寂静无声,在一棵树下,他突然遇到站岗的战士,他看清,立刻想起这战士是两个月前从后方补充来的,也想起白天他是怎样在火线上作战的,因为白天他自己就在突击连的位置上,于是笑着谈起来:

“你是松江省的阿城人吗?好,现在你是个好战士了,这回,你打得不坏。”

战士坦然回答:“不坏,这不是我还在站岗吗?我打死了三个……”

“对,你冲上去,十分勇敢,他们怕你了,是不是?——你冲上去,你活了,他死了,可是你通过麦子地,动作还不够好,你不应该直线跑,你应该迷惑敌人——让敌人瞄准了第一枪,第二枪又找不到你了。”

那战士严肃的听着营长的指示,笑了。突然王海清问:

“你们排长是哪个?”

“李百海。”

“哦——二排的,二排有好作风,有勇敢传统……李百海怎么样?”

“跟着排长没亏吃。”

王海清笑了。

等不到天亮,营长跟一个哨兵关于战术动作的谈话就流传开了,战士们热心的讨论起来,他们通过一个决议:“下次给咱们突击机会吧,咱们打个更漂亮的仗。”

当那满纸歪歪扭扭战士笔迹的信拿到教导员手里时,王海清问:

“他们说什么?”

“他们打上劲儿了。”

“因为他们知道打仗并不一定就非死,倒是打死敌人。”

教导员沉思一下抬起头:“对,从前我常想,我们为什么就这样能打胜仗,现在我明白了——不管怎样,我们的进步是大的,我们从每次血的教训里学得东西,老王,用不到你拿枪托子到火线上去擂了。”

王海清兴奋的说:“沙山子以后,我一次也没擂过,现在更用不到我擂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王海清“一声不响听着”等一系列行为,表现了他打胜仗后的愉快和自傲。

B.

小说没有对战争场面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聚焦于描写战斗后的反思等,视角独特。

C.

“一九四七年”“血的教训”等词语表明,小说创作背景是残酷的解放战争时期。

D.

小说塑造了王海清、李百海、哨兵等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在战争中成长的主题。


(2)小说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村庄里充满一种和平的气氛,战争如同黑色旋风似的旋卷过去了。(揣摩句子的含义)

他按着嘴打了个呵欠,他的眼珠红了,他却走了出去。(从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4)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王海清带领的部队也是“这样的英雄”。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这支英雄部队能“百战百胜”的原因,并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