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体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思路是( )
A.细菌对不同光的反应不一,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 |
B.好氧性细菌大量消耗O2,使水绵光合作用速度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
C.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产生的有机物多,水绵光合作用强 |
D.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 |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和重组 | B.自然选择 |
C.共同进化 | D.地理隔离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 |
B.早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
C.真核生物的出现是有性生殖出现的前提 |
D.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大量脊椎动物物种爆发式地迅速形成 |
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代果蝇中雌雄比例为2:1。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
A.1/ 11 | B.1/9 | C.7/22 | D.1/4 |
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有
A.前者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后者以种群为研究对象 |
B.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
C.两者都认为突变、基因重组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
D.后者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