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出台的有关政策,社会各界人士对其理解和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 )
①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不同
②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永远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③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④意识反映的对象存在差别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体内生存着的数万亿细菌决定着人体如何应对各种不同的疾病,未来在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将会把这些微生物的作用考虑进去。这揭示了()
①认识是实践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②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地否定自己
④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下边漫画说的是:美国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谈到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了解时说:“西方对唐朝诗人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就是写月亮的,杜甫是写大众的,而王维是写悲哀的。”中国与西方对同一诗人有不同的理解反映了()
①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②认识的差异根本上源于实践的差异性
③人们的实践水平决定着他的认识水平
④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让个人、家庭和企业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关闭灯光和其他电器一个小时。此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歌德说:“知之尚需用之,思之尤应为之。”其中的“知之尚需用之”强调()
A.用是知的源泉 | B.知以用为动力 |
C.用是知的目的 | D.知是用的结果 |
中国画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中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①画家的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②画家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画家的意识活动可以独立于物质之外
④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