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袋烟”,与这首民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
|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 C.十年“文革”的结束 |
| 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他们的斗争“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的“斗争”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 C.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 | D.袁世凯统治未被推翻 |
他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面对沉重的民族灾难,他发出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福州?”的感慨;变法失败后,他在狱中题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刑场就义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是()
| A.谭嗣同 | B.胡适 | C.梁启超 | D.康有为 |
清末一位小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 B.《瑷珲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某一布告中提到:“……国际公法规定,若割让土地无法被当地人民所接收,则该约便无法成立,外国已有前例可循。若各国能仗义执言,使台湾归还大清,台民愿以所有利益回报。”此布告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何时()
| A.中法战争时 | B.《辛丑条约》签订时 |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