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和小华用相同的器材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除了电源(3V)、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外,还有可供选择的:A. 定值电阻 B. 小灯泡.
次序 |
1 |
2 |
3 |
电压U/V |
0. 5 |
1. 0 |
1. 5 |
电流I /A |
0. 05 |
0. 1 |
0. 15 |
(1)完成实验应选择器材 (A/B),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帮助小明用笔画代替导线完成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
(3)小明通过实验测出了下表中的数据.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大小为 A.小明由此分析出小华实验操作时有不当之处,请你帮他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当A靠近B时,它们相互吸引,B球靠近C球时,它们相互排斥, 由此可知B球带 电,C球带 电.
(2)如图1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着两个金属夹A和B,在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①硬币、②铅笔芯、③橡皮、④塑料尺,闭合开关后,在A、B接入 小灯泡能发光(填序号),这些能让小灯泡能发光物体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
(3)如图2所示为冬天人们常用的一种电热暖手宝,其内部液体通常采用水,这是利用水的 属性,使保暖时间更长;为了使用时更加安全,它的内部采用了双重温控保护开关,两个温控开关应是 (选填“串联”或“并联”)起来使用的。
(4)如下图3所示电路:
①闭合开关后电路将 (选填“通路”或“断路”或“短路”);
②去掉导线a后,电路是 联电路;
③改变a、b、c三根导线中一根的接法,使电路成为并联电路(先在原导线上打“×”,后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符合要求的导线);并把改接后的电路图画在图4的虚线框内。
某同学为了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设计电路如图所示。
(1)请完成电路连接。当闭合开关时,该同学发现电流表A1指针向“0”刻线左边偏转,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
(2)排除上面故障后,闭合开关时,该同学发现电流表A的指针向右偏转,超过了右边最大刻度值,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3)排除一切故障后,该同学分别记下电流表A、A1、A2的示数,然后换上另外两个灯泡,再次记下三个电流表的示数,两次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A的示数 |
A1的示数 |
A2的示数 |
|
第一次测量 |
0.8A |
0.3A |
0.5A |
第二次测量 |
0.7A |
0.4A |
0.3A |
根据上表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 。
回答下列有关电学的题目:
(1)现在许多宾馆都利用房卡取电,如图所示.只有把房卡插入槽中,房间内的用电器才能使用.房卡的作用相当于家庭电路中的________,房间里各用电器之间是_________联的(选填“串”或“并”)。
(2)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盐水中,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电池。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与接线可知:这个电池的电压是________V,______片是它的正极。
(3)如图所示收音机上调节音量的旋钮实际上是一个 ,它是通过改变导体的 来改变电阻的。若将接线片B、C接入电路,则顺时针转动旋钮触片时,收音机的音量将变 (“大”或“小”)。
(2014中考真题)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的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
动滑轮重 G动/N |
钩码重力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绳的拉力F/N |
绳端移动距离 s/m |
机械效率η |
① |
0.1 |
1 |
0.2 |
0.6 |
0.4 |
83.3% |
② |
0.1 |
2 |
0.2 |
1.1 |
0.4 |
|
③ |
0.2 |
2 |
0.2 |
1.2 |
0.4 |
83.3% |
(1)第②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 ;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可能的原因是: .
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5次测量,用较轻的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测定前4组数据,换用一个更重的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测得第5组数据,测得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动滑轮重G动/N |
物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动力F/N |
绳端移动距离s/m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1 |
0.5 |
1 |
0.1 |
0.7 |
0.3 |
47.6 |
2 |
0.5 |
1 |
0.2 |
0.7 |
0.6 |
47.6 |
3 |
0.5 |
2 |
0.1 |
1.1 |
0.3 |
60.6 |
4 |
0.5 |
4 |
0.1 |
2 |
0.3 |
① |
5 |
1 |
4 |
0.1 |
② |
0.3 |
55.6 |
(1)实验中应沿 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缓上升.
(2)表格中变化①处数据应为 ;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可知编号②数据应为 N.
(3)由表中第1、2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无关.
(4)比较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5)比较第 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6)分析表格中第2组数据可知,此时滑轮组克服绳重及摩擦做的那部分额外功为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