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
①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 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
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
B.开创皇帝制度 |
C.建立三公九卿制 |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