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 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
1900年出版的《中国旬报》社论申明:“盖洪秀全与本国争权,□□□与外国争权,虽所争之事未尽合理,而争权之兆已隐伏于四百兆人之方寸间矣。”这里的□□□应为( )
A.洋务派 | B.强学会 | C.义和团 | D.同盟会 |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 D.全面赞扬与肯定 |
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
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 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
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
下图洪水泛滥,比喻太平天国像洪水一样(波及18个省,600多城);图中长茅草,喻指被称为“长毛”的太平军;岸边尸骨碎离,喻指运动死了很多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毫无可取之处 |
B.材料观点是站在统治者立场 |
C.太平军纪律松散 |
D.太平天国运动彻底脱离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