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4年“四大家族”中的孔祥熙卷入“美金公债案”被免去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并被迫辞去行政院长之职。1947年另一“四大家族”的代表宋子文因引起“黄金风潮案”,牵涉舞弊被迫辞职。其心腹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被免职。但这些对高官的处理,却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民国腐败依旧愈演愈烈。蒋介石在一则日记中写到“内外人心陷溺,人欲横流,道德沦亡,是非倒置,一至于此!”。他在总结豫湘桂会战失败时,更痛心疾首的说:“由于我们自身种种腐败缺点的暴露,可以说他们到了现在,已经根本没有把我们中国放在眼里!”194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经济管制督导员”,蒋介石亲选蒋经国主管,“扫除腐败势力”。对此任命,蒋介石称“虽然我晓得这个职位可能使经国遭到忌恨,甚至断送前程,但是我必须派他去。经国是可以担任此一任务的唯一人选。”但也没有能挽回蒋经国“打虎”失败,贪腐纵横的现实。
——摘自王春瑜主编《殷鉴不远:民国时期的反腐败史话》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44—1949年国民党及其政府腐败的影响,指出国民政府反腐败的特点。
材料二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拔和奖惩机制,打破了政治机器垄断职位任命权的局面,从而重挫了分赃交易者的嚣张气焰。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2)据材料二回答,与国民政府反腐败相比,美国的反腐败有什么特点?
材料三 社会的腐化程度与社会和经济迅速现代化有关,同时也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种表征。因此,经济现代化不应该成为贪腐的借口。相反,贪腐反倒应成为尽快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鞭策。总体说来腐化是现代化的产物,特别是政治意识扩大和政治参与扩大的产物。刹住腐化风需要对这种参与进行组织和协调。而政党便是现代政治中能履行这一职责的主要机构。政治组织发展了,就能减少腐化的机会。
——摘自【美】塞缪尔•P•亨延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据材料三,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对反腐败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比较一般的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
(2)材料2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马丁·路德教有何进步?其进步性的表现是什么?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记载的却是一系列惨痛的回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刊文《环球瞭望:中日“世仇”可以法德历史为鉴》指出: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与中日关系有些相似,20世纪中期以前的百年间,法德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战后法德两国和平发展,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渐渐走到了一起。……以前是所谓的“德法世仇”,今天,两国正在共同参与组织一个和平的、超越民族的社会。……中日两国可从中获得借鉴。
(1)请列举至少三例19世纪末以来,造成中日两国“世仇”的重大事件。综合归纳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
(2)“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是如何打破外交关系的坚冰的?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
(3)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实现类似法德的合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材料二:中国资本家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光绪三年)十月运到宁波。
材料三: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大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海关十年报告》
请完成:
(1)上述材料中所述的公司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2)根据材料一,把有关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3)综合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2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责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6分)(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并筒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5分)
现代专利制度是以申请人对发明创造的公开换取法律给予的保护,是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议会中,从詹姆士一世开始,新兴资产阶级就尝试采用立法形式代替国王授权。到1623年,英国《垄断法规》终获通过。该法规第1条宣布此前以特许令等方式授予的所有垄断因为与本国法律冲突而无效,其中当然包括国王以“钦赐’’形式颁布的特许垄断权。《垄断法规》第6条规定了一种新的垄断权,由此成为现代专利制度之滥觞:前述任何宣告不应扩展到今后授予的任何专利和特权,它们应就任何种类的新产品在本国的 实施或制造授予其第一个真正发明人,为期14年或以下,在此期间他人不得使用。此权利的授予不得有违法律,也不得在国内通过抬高物价的方式危害国家,或破坏贸易,或带来普遍不便。
——刘银良《知识产权法》
材料二 1850年,全世界有10个国家建立了专利制度。
1883年,世界第一个有关专利的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签署;1884年正式生效。后又多次修订。
1967年,51个国家共同签订《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70年正式生效。1970年,多个国家参加签订《专利合作条约》,1978年正式生效。1971年,巴黎联盟成员国在斯特拉斯堡会议上通过《斯特拉斯堡协定》,建立《国际专利分类系统》。
1985年4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专利法。1992年和2000年两次对专利法修改。迄今,中国已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几乎所有与专利有关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其中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货物、服务、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之一。
2006年,全世界已有18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专利制度。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的《专利制度发展概要》
材料三很久以来,专利制度被认为是富裕国家的食粮,贫穷国家的毒药。据统计,占世界人口97%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3%的专利,而占世界人口2.5%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97%的专利,专利占有的不对称,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不但不会缩小,反而很可能将越拉越大。
——霍剑《专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负面效应法律研究》
请回答:
《垄断法规》后来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据材料一归纳其“现代意义”之所在。并说明此法规当时能在英国顺利通过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专利制度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