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平均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不稳定 |
B.重核的裂变过程会放出大量的能量,轻核的聚变过程会吸收大量的能量 |
C.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爱因斯坦首先提出了能量量子的概念 |
D.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照射的时间无关 |
如图(甲)所示为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A、B两点间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如图(乙)为这个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t=0.2s时,弹簧振子一定运动到B位置
B.在t=0.3s与t=0.5s两个时刻,弹簧振子的速度相同
C.从t=0到t=0.2s的时间内,弹簧振子的动能持续地增加
D.在t=0.2s与t=0.6s两个时刻,弹簧振子的加速度相同
振源A带动细绳上下振动,某时刻波形在绳上形成的横波波形如下图甲所示,规定绳上各质点向上运动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从波传播到细绳上的P点开始计时,下列图乙的四个图形中能表示P点振动图像的是()
如图所示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小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波经过小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此时不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
B.挡板前后波纹距离相等 |
C.如果将孔AB扩大,衍射现象会变的更显著 |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振动频率增大,能更明显观察到衍射现象 |
关于多普勒效应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 |
B.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 |
C.甲乙两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低于他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 |
D.波源静止时,不论观察者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对波长“感觉”的结果是相等的 |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0.5kg的小球(视为质点)从H=12m高处,由静止开始沿光滑弧形轨道AB滑下,接着进入半径R=4m的竖直圆环,当到达环顶C时,刚好对轨道压力为零;小在球沿左半环CB滑下后,再进入光滑弧形轨道BD,且到达D点时速度为零。g取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由A到D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
B.D点离地面的高度是12m |
C.小球第一次过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是30N |
D.小球从B到C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