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家伙!
再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A.结合全文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或父子的母校。
B.父亲说起他的母校时神采飞扬,不仅是为了激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母校的神往,也是自己对上学的向往。
C.父亲带儿子到城里看他根本不存在的母校,是为了告诉儿子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D.小说两次写到儿子的梦,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E.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于是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亲并没有母校,小说为什么还用“父子的母校”为标题?
有人认为父亲以欺骗的形式来激励儿子,虽然能取得短时期的作用,但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你认为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红楼梦选读》中的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节选)
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旁坐了,慢慢的问他:几岁了,读什么书,弟兄几个,学名唤什么。秦钟一一答应了……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忽然宝玉问他读什么书。秦钟见问,因而答以实话。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一时摆上茶果,宝玉便说:“我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坐去,省得闹你们。”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秦氏一面张罗与凤姐摆酒果,一面忙进来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倘或言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他虽腼腆,却性子左强,不大随和此是有的。”宝玉笑道:“你去罢,我知道了。”秦氏又嘱了他兄弟一回,方去陪凤姐。
一时凤姐尤氏又打发人来问宝玉:“要吃什么,外面有,只管要去。”宝玉只答应着,也无心在饮食上,只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秦钟笑道:“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亲翁商议引荐。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宝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涤砚,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彼此不致荒废,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宝玉道:“放心,放心。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二人计议一定。那天气已是掌灯时候,出来又看他们顽了一回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就叫送饭。
宝玉见了秦钟,为何有“心中似有所失”的怅惘?
秦钟见了宝玉埋怨自己生在“清寒之家”,这与宝玉埋怨自己生在侯门公府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如何理解“‘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这句话的含义?
本选段重在写宝玉初识秦钟,可情节中穿插上秦钟姐姐秦可卿的叮嘱与凤姐打发人来问宝玉饮食,这有什么作用?
选文末段,宝玉与秦钟大谈如何上学读书之事,这与宝玉向来因厌恶经济仕途而不喜读书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雷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崛成吹口哨的形状,用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第①段中画线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2.以“‘……’这个字用得好,好在……”的形式,对第二段文字的用词进行赏析。
3、第③段写枯梗抵死苦守老根,屋梁抱着空虚的燕巢的目的是:
4.第③段中“桃花把所有的……都控制住了”有什么表达作用?
5.第④段中的“一只小羊……感到的水的血脉”从哪些侧面交代了春的来到?
6.第⑤段中鸟为什么“核了又核,算了又算,终于还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7.第⑥段所写的景象可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为:
8.怎样理解第⑦段中“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涅远年代中的春天”一句话?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这篇文章写得很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虚度的时光(意大利布扎蒂)
埃斯特·卡西拉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他每天下班回来,总看见有个人从他花园里扛走一只箱子,装上卡车拉走。
他还来不及叫喊,那人就走了。这一天他决定开车去追。那辆卡车走得很慢,最后停在城郊的峡谷旁。
卡西拉下车后,发现陌生人把箱子卸下来扔进了山谷。山谷里已经堆满了箱子,规格式样都差不多。
他走过去问:“刚才我看见您从我家扛走一只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堆箱子又是干什么用的?”那人打量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您家还有许多箱子要运走,您不知道?这些箱子都是您虚度的日子。”
“什么日子?”
“您虚度的日子。”
“我虚度的日子?”
“对。您白白浪费掉的时光、虚度的年华。您曾盼望美好的时光,但美好的时光到来后,您又干了些什么呢?它们个个完美无缺,根本没有用过。不过现在……”
卡西拉走过来,顺手打开了一只箱子。
箱子里有一条暮秋时节的道路,他的未婚妻格兰兹正在那里慢慢走着。
他打开第二只箱子,里面是一间病房,他弟弟约苏正躺在病床上等他归去。
他打开第三只箱子,原来是他那所老房子。那条忠实的狗杜克卧在栅栏门口等他。它等了他两年了,已经骨瘦如柴。
卡西拉感到心口被什么东西夹了一下,绞痛起来。陌生人像审判官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一旁。
卡西拉说:“先生,请您让我取回这三只箱子吧,我求求您。起码还给我三天吧。我有钱,您要多少都行。”
陌生人做了个根本不可能的手势,意思是说,太迟了,已无法挽回。说罢,那人和箱子一起消失了。
夜幕悄悄降临,把大地笼罩在黑暗中。
1.这篇小小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一小段文字叙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2.文中的“被扔进山谷的箱子”比喻。
3.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卡西拉感到心口被什么东西夹了一下,绞痛起来”是一句描写,写出了
4.文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分别说明卡西拉毕生追求奢华的生活享受,而忘却了
5.这篇小小说的主题可用中国的一句古谚来说明:
6.这篇小小说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告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梨花(许地山)
她们还在园里玩,也不理会细雨丝丝穿入她们的罗衣。池边梨花颜色被洗得白净了,但朵朵都懒懒地垂着。
姐姐说:“你看,花儿都倦得要睡了!”
“待我来摇醒他们。”
姐姐不及发言,妹妹的手早巳抓住树枝摇了几下。花瓣和水珠纷纷地落下来,铺得银片满地,煞是好玩。
妹妹说:“好玩啊,花瓣一离开树枝,就活动起来了!”
“活动什么?你看,花儿的泪都滴在我身上哪。”姐姐说这话时,带着几分怒气,推了妹妹一下,她接看说:“我不和你玩了,你自己在这儿吧。”
妹妹见姐姐走了,直站在树下出神。停了半晌,老妈子走来,牵着她一面走着,说:“你看,你的衣服都湿透了;在阴雨天,每日要换几次衣服,教人到哪里找太阳给你晒去呢?”
落下来的花瓣,有些被她们的鞋印入泥中;有些粘在妹妹身上,被她带走;有些浮出池面,被鱼儿街入水里。那多情的燕子不歇地把鞋印上的残瓣和软泥一同衔在口中,到梁间去,构成他们的香巢。
1.姐姐和妹妹争论的焦点:
2.老妈子和妹妹的矛盾冲突是:
3.姐妹的对话表现出二人怎样的性格和爱好?
4.品味文中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作用。
①妹妹的话:
②姐姐的话:
③老妈子的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老神奇的贝加尔湖
“如果你的脚步在一片慑人的蓝色前突然止住,就像只有在儿时才可能经历的,在惊奇和欣喜间,你的心跳停止了……那意味着,这就是贝加尔湖。”诗人马克·谢尔盖耶夫的这番描述刻画了俄罗斯人对他们壮观的贝加尔湖的感情。从统计学月度看,贝加尔湖也是一个奇观:它是世界上最深(深度为1637米)、最古老(大约有2000万年的历史)的湖,蕴藏着我们这个星球上1/5的地表淡水水量(23万亿立方米);湖中生物多样,其中有2000多种生物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
为什么人们现在对贝加尔湖感到欣喜不已?原因在于,贝比湖还在令人惊奇地不断扩大。一般情况下,湖水都会逐渐被沉积物填堵,但伊尔库茨克州的俄罗斯科学家发现,贝加尔湖向外扩大的速度是沉积物填堵速度的4倍,这使它变得与众不同。
什么促使贝加尔湖不断扩大?首先,这处湖水变得越来越宽。贝加尔湖地处一个巨大的裂谷,裂谷的两侧在逐渐分开。虽然湖面宽度每年只增加5毫米,但乘以它的深度和636千米的长度,每年就是2000万立方米的水量增长。贝加尔湖还变得越来越深。它所处的地带地震活动频繁,设在附近和湖内的监测站点发现,这里每年的地震有2000多次。其中一些地震活动可对湖底产生巨大影响:1959年,湖底在地质作用下降低20米,使这个盆体的容量增加2亿立方米。
(选自《参考消息》2002年10月5日,有改编)
1.文章开头引诗人马克·谢尔盖耶夫的描述,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有三句话,请说说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
3.第三段中能够回答“什么促使贝加尔湖不断扩大”的两句话是:
4.第二、三段在构段上有什么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