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庸之道
王泽民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对“中庸”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执中”的例子,因此可以把《尚书》中强调的这种政治智慧看做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中庸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C.“中庸”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朱熹和郑玄的解释虽然有一点分歧,但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D.“中庸”后来被大多数人误解为折中主义,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朱熹认为中庸的“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最为恰当的状态,“庸”是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B.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的运用,和朱熹的解释“中庸就是一种常理”在“中”字上没有什么差别,在“庸”字上稍微有一点分歧。
C.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许慎认为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中庸”作的解释是“中道的运用”。
D.由孔子类似“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要求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
B.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后来转换成为一种方法论了。就是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
C.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D.孔子曾对“中庸”的内涵做过阐释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也曾经对如何做到“中庸”做过阐释即“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色包装
“白色污染”的发泡塑料包装制品泛滥成灾,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据统计.我国每
年废弃的发泡塑料包装物已高达300多万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塑料垃圾已对国内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消除“白色污染”,一项“绿色包装工程计划”正在世界各国推广实施,成为环境保护的一股绿色新潮。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一种在生产制造、使用及回收等环节中对人类生态环境无污染、无破坏作用、也不会引起任何不利影响的商品包装物。它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再次利用两个方面的含义。
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发的绿色包装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即在发泡塑料中加一种诸如淀粉基等改性混合物,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一旦这种包装制品被废弃后,分散在制品内部的淀粉颗粒能被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所侵蚀分解,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另一类是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即利用纸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质包装产品。这种包装品废弃后.不仅能在土壤和空气中自然分解腐烂风化,而且还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重新加工利用,即使是将它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技术专家认为,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具有易于加工制作,包装性能优良和节省资源等特点,是今后绿色包装发展的主流。
我国纸浆模塑工业才刚刚起步。我国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和维也纳宣言签约国之一.“议定书”和“宣言”中规定我国要在2005年达到限制和禁止使用发泡塑料包装物的预定目标,同时。我国于1996年4月1日颁发了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固体废弃物必须符合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个原则。
据专家预测,“九五”期间我国纸浆模包装制品将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医药、日化、家电、工业产品包装制品及其生产设备将会成为纸浆模塑包装的重点应用领域。届时.这些纸浆模塑包装添加其他材料的制品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是惊喜.如掺有加强纤维料的鸡蛋箱可以像装卸钢材一样不受损坏,混有各种天然色素食品使人胃口大开,含有荧光剂的产品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轻易地辨别它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掺和保鲜剂的食品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绿色包装”纸浆模塑制品将给人们带来洁净、亮丽的新天地。
下列对绿色包装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绿色包装是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研制开发的新型发泡塑料包
装制品。
B.绿色包装是一种既能保护生存环境,又能发挥资源的再利用的新型商品包装
物。
C.绿色包装制品中的一种物品,即使是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因而对空
气不会造成污染。
D.绿色包装物一经废弃,或者能被一些微生物所侵蚀分解,或者自然分解腐烂风

化,因此不会形成所谓的“白色污染”。
下列对“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的“其”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代绿色包装制品。 B.指代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
C.指代发泡塑料。 D.指代淀粉基等改性混合物。

下列对“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这句话的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只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
B.绿色包装制品克服了靠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C.发泡塑料包装制品被废弃后不会降聚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而绿色包装制
品克服了这缺陷。
D.绿色包装制品既克服了不会降聚的缺陷.又克服了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1996年4月1日至今.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可以说是大量减少了,符合了资源化.
无害化的要求。
B.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有所加强,对治理“白色污染”采取了一些措施。
C.绿色包装制品中纸浆模塑包装制品是取代加入改性混合物的发泡塑料包装制
品的主流产品。
D.随着绿色包装制品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空气将是清新的,天空是亮丽的.河水是

洁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血液助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癫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
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对大脑的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自2007年10月24日《参考消息》)
下列各项是对“血液助思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
B.血液是大脑的营养供给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大脑就会死亡,从而终结人的思考。
C.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D.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关于“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
B.血液在复杂的神经元中流动,人们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神经元未来的趋势,从而预测到大脑未来的活动。
C.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D.脑组织的温度会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血液发生变化。

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不仅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血液流动能够改变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调整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C.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能够调整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因此,“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的观念将被颠覆。
B.要彻底治愈癫痫等神经和精神疾病就必须用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法。
C.研究结果表明,任何疾病的产生原因都不是单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逐渐发现更多的致病原因,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
D.血液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我们就可根据这些信号来调整血液的浓度、色泽等。

简答。通过对这篇科技文的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试分条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冬至大如年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今天一般人看来,它似乎只是时令标记,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已很少有对隆冬的深刻体验,寒冬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冬节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常人的注意。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冬至又称长至,冬至这天离北回归线的太阳到达了最远点,由于照射角度的关系,冬至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因此,冬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白昼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是湖北民谚所说的“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其实,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在历法时代之前,人们通过天象观测,很早就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诸多年俗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人们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古代南北居民都很看重冬至。中古时期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照唐正例,官员休假七日,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宋人最重冬至,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事实上,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孟元老在追忆东京(今开封)节令生活时说:“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一如年节。”人们在冬至节间,互相馈赠节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而且冬至很早就有了祈祷添岁的民俗,在原始的民俗观念中,人与自然同禀一气,在一阳复始的时节,人只要能与自然同步相应,人们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老人是家庭的尊长,在小孩添岁的同时,尤其要为老人延寿。为老人祈祷的民俗之一是,妇女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这种习俗乍看只是晚辈在向长辈表示孝心,如果我们稍加探究就不难明白蕴含其中的民俗意义。此俗兴起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中华古今注》载:“汉有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年轻后辈及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其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过冬,但其更重要的是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使他们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以羊代阳)等,都与新鞋新袜一样是冬至应节的服饰。我们今天在春节拜年时还要换上一套新衣服,以新的打扮适应着新年。
(节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下列各项中有关“冬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一直将冬至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作为一年的起点。
B.冬至昼最短,夜最长,因为太阳离北回归线最远,北半球受日照的时间最短。
C.冬至作为时节的新旧交替点,常常被古人赋予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D.古代南北居民皆重视冬至,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冬至民俗文化。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冬至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B.宋朝有“肥冬瘦年”的说法,京师一代在冬至节举行隆重的仪式,宋人重视冬至远甚年节。
C.古人的献履仪式,主要在于其具有让老人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的民俗意义。
D.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和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的习俗,起源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法时代,冬至就不再是新年了,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冬至。
B.在传统社会里,冬至能够成为一种习俗,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冬至寒冷的天气会给人带来致命的威胁。
C.如今我们在春节换上新衣,实际上是对古代人在冬至以新的打扮来适应新年这一习俗的沿袭。
D.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气候的变暖,冬至的习俗已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随 风 吹 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于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选自《格言》2004年第2期)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喜欢溪水的淙淙声,但更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一直难以找到那天的感觉,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应该说,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
答:前者的“遥远”:
后者的“遥远”:
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①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他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的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②“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了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为“话语暴民”。
③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网上任何一个“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权成为维护秩序的工具。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以理性为敌人时堕落而来的。

下列对“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可以通过全力遍罚,让法律把“暴民”完全变成“良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