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关于材料作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评价理解最全面的是( )
| A.科举制度导致贵族阶层统治中国 |
| B.科举制度深受欧洲人的欢迎 |
| C.孤立情况下科举制度的弊端可以被克服 |
| D.科举制度必然导致中国的衰落 |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C.“经世致用” | D.“工商皆本”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 B.国家危难和整个民族的沦亡 |
|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 A.董仲舒《春秋繁露》 |
| B.顾炎武《日知录》 |
|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
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A.孟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李贽 |
下列关于先秦儒家学说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
| B.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 C.与佛、道思想融为一体 |
| D.是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的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