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训政伊始,蒋介石面临的财政局势异常严峻,中央政府入不敷出,金融货币混乱至 极,用“百孔千疮”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为了眼前维系住一个政权的需要,南京政府对上海工商界的粗暴搜刮(14个月筹款一亿),激起了上海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但如果 不采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南京政权眼下就维持不住。对此,蒋介石别无选择。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国民政府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平心而论,南京政府的财政措施是极为成功的。这几项举措主要是:关税自主,裁撤厘金, 发行公债,改组银行,币制改革。
材料二 关税自主有着财政和外交两方面的意义。国民政府实现关税自主的动力,主要出自 财政考虑。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年代里,关税收入要占全部税收的半数以上,因此,征得关税自主权,不仅是一个外交上的面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实质 问题。币制改革可以说是国民政府最成功的措施。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市面流行的货币主 要是银元,而且种类繁多,还有各发币银行形形色色的纸币。但在商业往来和国际结算 中,使用的单位仍然是银两。1933年6月,南京政府在上海首先试行“废两改元”,4月 起在全国推行,统一了货币,实行银本位制。币制改革使南京政府的腰干硬了以来。于是,原来发行的本来就还不起公债,开始被政府以强硬手段赖帐。1936年,南京政府发行了14.6亿元的“统一公债”,把原来的 各种旧公债统统换成新公债,使旧债彻底了结。
材料三 币制改革后,物价上扬,货币供应增加,民众购买力上升,银行利率普遍下降,储蓄增加,用于工商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外汇率的稳定也促进了外贸,出口额迅速增加 ,外贸赤字迅速缩小,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 但是,国民政府的财政措施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它在财政改革、特别是在发行公债中获得的利益,所形成的官僚资本,作为一种后起国家的资本积累方式,没有充分 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而主要用于政府的非建设性消耗。第二,它的财政改革,始终 没有解决农村问题,在严格意义上讲,国民政府的财政是一种中央财政、城市财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财政。国民政府的财政,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三大税,在 1936年,三大税占财政总收入的64.6%。这三大税都是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而农业方面的土地税,则在1928年正式划归给各省管理。“然而它意味着,为了换取各省软弱无力的政治支持,中央政府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这样,也就放弃了对不公平的土地税制进行彻底改革的任何努力。”(《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 部第117页)这一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它失去了农业性积累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它无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在国民政府的这一遗产上面,任何一个接替者,都会 面临着一个失去了农业现代化有效契机、又极难“补课”的困境。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行财政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具禀时须声明洋股实数若干,毫无遁饰字样,并不准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款以杜蒙混而慎名。实倘有蒙混开办,一经查实随时注销撤办;华人请办铁路,如系独立资本至五十万两以上,查明路工实有成效者,由臣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以资鼓励。其招集华股至五十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臣部奏定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无论华公司附搭洋股者,洋公司附搭华股者,地方官均应一体保护,惟不得干预公司办事之权。至公司遇有亏蚀,应悉照中国国家所定条律办理,国家例不偿补。
——清政府1903年《商部重订铁路章程》
材料二第3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对任何特定的个人、商社、企业、公司或地方,或任何特种运输,不论在任何方面给予任何不正当或不合理的特殊优惠或利益,……或不合理的损害或不利,均是违法的。
第5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与任何其他公用承运人或承运人就不同和竞争性铁路的货物的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或就这种铁路的净利润的总量或部分进行分配,均是违法的。
第12条所创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注:委员们由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由总统任命)有权调查受本法条款管辖的所有公用承运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使它知道其运营的方式和方法,……
——美国1887年《州际商务法》
材料三合资建设铁路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国家对合资铁路实行特殊运价,并给予其他必要的优惠政策;合资铁路公司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偿本息和自我积累。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美政府对于铁路业规定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根据下列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2分)。
(1)为什么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开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所学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指出此时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4)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梁启超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基本线索”,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建国以来,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认识出现很多种说法: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李时岳、胡滨提出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四个阶梯论”);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三次革命高潮推动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新陈代谢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所认为的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要有明确主线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12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
观点一 |
观点二 |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
1900年 |
1917年 |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
1840年 |
1860年 |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