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散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如何防止和抵御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们密切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关于生物入侵的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历史并不很长。1958年爱尔通出版了《动植物入侵的生态学》一书,才奠定了入侵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并预见到生物入侵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会大量增加。全球入侵物种计划(GISP)是1997年建立的。它是应80个国家和联合国代表的共同要求而成立,专门应对生物入侵的国际组织。
事实上,近十年来有关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危害的报告引起了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据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低收入的公寓楼内,约50%的公寓有德国小蠊危害。我国也同样如此,20世纪中期被称为“洋蟑螂”的德国小蠊入侵我国,如今已成为城市主要害虫。前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海蔓延后影响多种本土植物物种的生存。今年,上海又首次发现原产美洲,卵有剧毒且又凶猛的雀鳝淡水鱼,幸好专家表示雀鳝淡水鱼不适合在上海地区的水温和水质等自然条件下生存繁衍。
生物入侵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据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签发总统令时提到,按照一些专家的估计,生物入侵每年对美国造成的损失高达1230亿美元。而我国,据2002年报告,仅11种主要入侵生物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即高达574亿元,生物入侵所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物学家徐汝梅认为:20世纪50年代,人们意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而从9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所面对的另一巨大威胁——生物入侵。可以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货物及人员在全球各地区间快速、大量流动,自然会给作为载体的外来生物提供广阔的迁移空间和异地入侵的环境。显而易见,如今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的全球性的挑战。
虽然生物入侵有一个复杂的链式过程。但一个新的入侵生物,一旦被发现对某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时,说明它已经在该地区扎住了根,再想消灭它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勇平博士说的那样:防范生物入侵是一项保障国家环境生态安全的大问题,涉及现代化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等许多内容。
全球入侵物种计划的国际组织(GISP)研究表明,对于生物入侵,预防比控制其爆发更为可行,也更为经济。在生物入侵的链式过程中,抓住早期关键环节,即从入侵对象的引入到建立种群实施严格的、科学的监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列对“生物入侵”概念的理解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B.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
C.“生物入侵”是某个物种在某个生态系统中原来没有这个物种,是通过人为有意或者无意地从其他生态系统中引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
D.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散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球入侵物种计划(GISP)是1997年建立的。它是应80个国家和联合国代表的共同要求而成立,专门应对生物入侵的国际组织。
B.1958年爱尔通出版了《动植物入侵的生态学》一书,才奠定了入侵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并预见到生物入侵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会大量增加。
C.生物入侵问题虽然在众多国家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但是事实上有关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危害的报告并没有引起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D.有害生物入侵我国也很严重:20世纪中期被称为“洋蟑螂”的德国小蠊入侵我国,如今已成为城市主要害虫。前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海蔓延后影响多种本土植物物种的生存。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入侵给我国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 据2002年报告,仅11种主要入侵生物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即高达574亿元,生物入侵所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B.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货物及人员在全球各地区间快速、大量流动,自然会给作为载体的外来生物提供了广阔的迁移空间和异地入侵的环境。
C.生物入侵有一个复杂的链式过程,一个新的入侵生物,一旦被发现对某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时,说明它已经在该地区扎住了根,再想消灭它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生物入侵的链式过程中,抓住早期关键环节,即从入侵对象的引入到建立种群实施严格的、科学的监控,就能起到完全抵制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三千年北京城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过“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说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
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比如“假说”认为,北京地名中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元代用蒙语称井为“胡同”的证据。事实上,“四眼井”指井有四个井口,在元朝以前已经存在。如杭州的四眼井、六眼井,为唐邺侯李泌所开六井之一;安徽池州市“包公井”,又称四眼井,竣于宋代包拯任池州知州时。以上城市中的四眼井均在元以前得名,这里的小巷也都不称胡同。四眼井还是宋代标准的水井形式,在建立元朝前300年已绘入《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这些地名与蒙语没有关系。
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无论如何,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
其实,胡同是城里的小巷,有连接畅通的意思,与城同时并存。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时,衖的发音有南北之分。南方念弄,又叫里弄、弄堂、衖通。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就写有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衖的北音读虹,西汉《毛苌诗传》: 虹,胡洞切。南北朝以后,衖增加小巷的别称,南音小巷称弄、北音小巷称胡洞,各占我国南北地域 ,互不相扰。顺便说一句,金朝时胡同写作“胡洞”;明朝把加了行的“彳胡亍彳同亍 ”正式定为街巷通名;清末简写为“胡同”。
辽金时,胡洞一词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在金末的北曲杂剧(明人称元曲)中,还出现了由胡同派生出的形容词,如关汉卿《单刀会》“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王实甫《歌舞丽春堂》中“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等都出自元朝建立前的金中都旧城。
宣南留存的辽金胡同相对窄小,有别于北城宽大的明清胡同,显示出早期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就如韩愈《师说》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特征。天德三年 (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制度增广燕城,遂改名为中都。此时的汴京,由于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坊墙被拆除,已形成开放型街市。所以,金中都的街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辽南京即唐幽州的旧街巷,当时坊墙在逐渐拆除中; 另一部分属扩建后形成的新街巷,从辽南京东垣即今烂漫胡同附近,向东扩建到虎坊桥以西,这一带东西向主干道明显比西部密集,故在东西向主干道两侧还分布有南北向次干道。现在要拆除的所谓大吉片,正处辽燕京的关厢、金中都城的东城墙左边,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和护城河于一体,对辽金民居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历史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同时历史也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发掘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重要的历史遗存。当我们还在遗憾“梁陈方案”已成为永远不能再回归的历史文件时,却仍在拆除着我们子孙本可以引以为傲的古文化遗存。
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在人民生活大大得到改善的同时,希望主管领导能多一些文物保护意识,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多投入一点财力、物力、人力用于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辽金胡同成为留给后世的人文财富,别再让历史留下更多的遗憾。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胡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同与城同时并存,就是城市里的小巷,南方也叫做弄堂。
B.胡同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上千年的时间。
C.胡同经由金代胡洞、元朝水井、明朝“彳胡亍彳同亍”演变而来。
D.胡同的变化显示出早期手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的特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说法,随着对胡同的深入研究,已经表明是不可靠的。
B.北京的胡同都是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护城河于一体,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C.南北朝以后,我国南北地域的小巷各有称谓且互不相扰,北方称小巷为胡洞,南方称小巷为弄。
D.胡洞一词在辽金时就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了,这一点可以从元曲中找到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水井假说”以讹传讹,是因为它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出现。
B.北京城的胡同由窄小逐渐走向宽大的发展趋势,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C.辽金时期胡同对研究当时的民居生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D.胡同本身是历史遗存,也是文化财富,在发掘的同时更应该要保护,我们不能再给子孙留下遗憾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甘坐“冷板凳”才有真学术
深圳《晶报》社论
实至名归,《中国植物志》获得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书由全国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历经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也有深圳人的心血,仙湖植物园研究员李沛琼曾用10年时间编研该著的第12卷。
在中国学术饱受质疑的当下,这样一部潜心研究成就的鸿篇巨制获奖无疑令我们动容,一股纯正的学术味道扑面而来。这部著作的获奖使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必须甘于坐“冷板凳”,而不是浮在面上的喧哗与躁动。
《中国植物志》的获奖与前段时间报道的一则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披露,据他的研究团队统计估算,2009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销售额近10亿元。这样“产业化”的论文,不知学术价值几何?著名学者赵毅衡的一句话或可对此做一个注脚:“如果中国当代学人再不做原创性思考的话,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诚哉斯言!中国论文“产业化”的速度其实正是学术堕落的速度。
之所以做这样的对比,除了感慨在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里甘于坐“冷板凳”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可贵外,还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中国植物志》作为一支奇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某种意义上是打向眼下浮躁的学术界的一记响亮巴掌,让学术圈内一些沉醉于灯红酒绿的“超男”、“超女”们自惭形秽。
一座城市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其学术的高度。揆诸深圳,作为“排头兵”的城市,还欠缺些什么呢?不缺热闹也不缺繁华,但却缺乏一种学术水准的高度。基于此,我们才以一座城市的名义举办学术年会。当然学术水准的提高不是多办几场学术会议、多搞几场嘉宾讲座等活动所能达到的,必须有一个能让学人坐“冷板凳”求真问学的机制,让学术真正回归学术。概而言之,眼下的学术必须脱去两件外衣才能自我救赎:一是被资本裹挟的外衣,避免学术的资本化、产业化;二是被行政主导的外衣,避免学术官僚化。
(选自深圳《晶报》2010年1月13日A3版“晶报社论”)
下列对《中国植物志》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
B.《中国植物志》是中国当代学人原创性思考的产物。
C.《中国植物志》学术味道纯正的根本原因是参编人员多,花费时间长。
D.《中国植物志》荣获2009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乃是众望所归。

E.《中国植物志》的获奖告诉我们,在学术研究上,只有甘坐“冷板凳”,才能有所成就。
不能成为“甘坐‘冷板凳’,才有真学术”的依据的一项是()

A.深圳仙湖植物园研究员李沛琼历时10年编研《中国植物志》第12卷。
B.2009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销售额近10亿元。
C.深圳以一座城市的名义举办学术年会。
D.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

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

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

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E.

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2.

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3.

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4.

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009年的“人造云”
1889年,儒勒•凡尔纳在小说《2889年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中对未来景象作了各种畅想.其中就有人造云.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莱昂布霄尼希表示,这个梦想很快就要实现.布霄尼希正和以色列的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可能在2009年投入使用的云朵制造技术.墨西哥城这个大都市是地球上众多的“热岛”之一:城市中的黑色沥青路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市区气温比周围地区高了5至10度.热空气和水蒸气上升到大气层高处.在那里凝结成云.布霄尼希的“基善”计划模仿的正是这种“热岛”效应,基善(Ccshem)是西伯来语中的“雨水”的意思.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基善”计划打算在靠近海洋的地区选择一块两平方公里的颜色较暗的地面•吸收太阳光热量,模仿云的形成过程.
试验区的气温升高后就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汽上升.水蒸气上升到约1000米高度就会形成云.并产生降雨.目前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向天然云层喷洒碘化银,增加云层中的水分,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效果.但是“基善”计划希望能够达到人工创造雨云的目的.该计划的首个实验将在以色列的一个荒漠中进行.到2009年完成.将花费大约一亿美元资金.
“基善”计划是一大创举.因为它的目标是制造一片云.但其实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在无意中制造出了人造云.这是因为在大海里航行的大轮船和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它们的烟囱和引擎在大气层里洒下微粒.成为水滴的凝结核.也就是说.这些微粒便水汽在它周围凝结成云.这就是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像白带子一样的云.
尽管普通人对此不加注意.这一现象对科学家来说却意义重大.这些人造云覆盖了地球0.1%以上的面积.并且已经被证明能够对气候产生影响.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的科学家证实,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9月11日至1 4日期间下令停止一切商业飞行,科学家将这段日子的气温与首30年空中运输正书进行的同时期相比.发现这段时间美国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气温上升情况在原来空中交通比较繁忙的州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天空中的人造云具有隔离效果,它们反射阳光,使部分太阳热量无法到达地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去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声称.微粒在云朵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个“锚”,它有利于水滴的形成.但同时也使水滴变得更小,即重量太轻,不容易成为雨落到地面.结果她是云层的厚度增加了,向空中反射的辐射更多,但是下的雨却少了.某些科学家将此作为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之一:如果云层向空中反射更多的太阳光.到达地面的阳光将会战少.这意味着可以抵制温室效应,让天气变得凉快一些。代价是雨下得少了.
以下对“基善”计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善”计划是模仿墨西哥城的“热岛”效应而制定的,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B.“基普”计划打算在靠近海洋的地区选择一块两平方公里的颜色较暗的地面,吸收太阳光热量,模仿云的形成过程。
C.从现在到2009年,“基善”计划的全部试验将在以色列的一个荒漠中进行,将花费大约一亿美元资金。
D.目前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向天然云层喷洒碘化银,增加云层中的水分,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效果:而“基善”计划是人工制造雨云。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证实:云层可以抵制温室效,让天气变得凉快一些。代价是,雨下得少了。
B.“9.11”之后的三天美国全国平均气温比前30年同时期正常飞行的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这是因为停止飞行后.空中没有飞机制造出来的人造云,降雨量也火大减少.
C.1889年,儒勒•凡尔纳畅想一千年后天空将飘起人造云,而这一畅想在一百多年后的2009年将提前变为现实.
D.空中的微粒有利于水滴的形成.但同时也使水滴变得更小,即重量太轻,不容易成为雨落到地面.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善”计划制造出来的人造云和轮船、飞机制造出来的人造云都能向空中反射太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减少.
B.科学可以拯救干旱地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制造人造云.
C.“基善”计划是一大创举,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有意制造一片雨云.
D.如果一个城市吸收太阳辐射的黑色沥青路面越多,那么这个城市的“热岛”效应将愈加明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