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①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8日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45年8月9日
苏军出兵东北
1945年9月2日

 
(1)请填写表中①、②两处的相应内容,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3)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雅尔塔体系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及综合资料
材料二: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严清华 尹恒《试论经济理论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至两条修改建议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那么“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会行为的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可以归结为“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贤(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能(统治才能出众的人)、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贵(上层贵族官僚)、勤(为国家服务勤劳有重大贡献的人)、宾(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这八种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罚审判,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采取“请议”的特殊诉讼程序,即先交大臣会“议”,议其罪行,然后再奏请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决。这八种人经“请议”特别程序后,往往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并比较重视勘验现场,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种对口供的重视就必然导致了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商周时地方司法权由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民主与法制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的代议制民主不同。在雅典,城邦的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选举权、发言权和表决权,这是直接民主。而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议会或国会),来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主权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的“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改编自《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材料二英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美国: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众议员议员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
德国: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第5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7条:“皇帝有权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 “直接民主”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希腊哪个城邦;该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并从形式上比较近代西方民主制与古希腊民主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分别出自英、美、法、德的什么法律文献?
(3)综合上述材料,以英、美为例指出近代代议制的政体类型; 并概括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注解①: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伐、转换身形。)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的三次建交高峰。如下图: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清朝的对外态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并列举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时的两项重大外交活动。
(3)依据材料三,分析促成197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新旧中国不同的外交态度或外交状况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图二图三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所示的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一派别?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他们政治主张是什么?
(3)图三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4)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实际上指什么?是谁首先提出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