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立上海织布局的时候,李鸿章就规定:“查泰西通例,凡新创一业,为本国未有者,例得畀以若干年限。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李鸿章这样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保护洋务派的垄断利益 |
| C.维护新技术的知识产权 | D.促进新技术的全面推广 |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
|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
| 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
| C.服务业/机器制造机器 |
| D.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机器 |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 A.西班牙 | B.葡萄牙 | C.荷兰 | D.英国 |
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
|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
| 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
| 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
| 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
|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
|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
|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