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图二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⑶从两幅图片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密切相关,这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此片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各界的热烈讨论。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大国崛起》
(1)材料中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所指的事情对世界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2)材料中所说的世界性大国美、日、俄在19世纪中期近代化的历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经解决的?
(3)纵观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2分)
以下是九年级一班小李同学在学习了俄国(苏俄、苏联)历史知识后所写的感想。请指出其中的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彼得一世被迫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客观上帮助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战”后期,列宁领导了著名的二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底,苏联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乌兹别克。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轻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但这一斗争最后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请完成:
(1)“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
(2)材料所指“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3)“赔款白银4.5亿两”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5)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贵;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新日本,取台湾”发生在哪一年?清政府“名存实亡”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2)材料描绘了我国哪一时期的什么形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二在日本马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冷嘲热讽,说你们“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将相。”李鸿章忙厚颜以对:“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将相。”
材料三《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呜锣罢市,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请完成: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指什么?
(2)李鸿章本是清朝要员,透过材料二,你看出了他怎样的嘴脸?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导致李鸿章如此行径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一、二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台湾人民怎样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