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如图所示,“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进,“克”即战胜、排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
①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④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广大新闻工作者响应中央号召,积极走乡村、进社区、到厂矿,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生活,集中推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报道,新闻报道更为清新务实。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实践主体 |
|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唯一途径 |
| C.新闻报道引导和决定社会发展变化 |
|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如实反映 |
11月12日,时值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之际,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吴齐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来到广州亚运会“中国奥委会接待中心”,共同为“奥林匹克运动雕塑”的首发揭幕。回答小题。奥林匹克运动最根本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消除各种歧视和偏见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使全世界青年聚集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基本目的。各国人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珍惜和捍卫和平。从哲学上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
| 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
| C.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 |
| 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世界而努力。这表明()
| A.意识有时具有决定性意义 |
| B.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能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
| C.只要坚持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和精神,就能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
| D.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和精神是各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
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①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②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③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④提升民生工程质量,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一个人如果只去过北京上海,就断言中国发达,鼓吹中国责任论,肯定会招来质疑;同样,只沉迷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或者只盯着拆迁纠纷、食品安全,也很难了解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这说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①要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
②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要准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跌倒,你也可以在低处看到一个新的世界。下列与此观点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
|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 C.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
| D.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