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不仅在中国,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1月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选自《科学时报》2008年2月)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 |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
C.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通常在十年以上。 |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
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 |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
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
正如作者眼中的“听雨”一样,很多曾经熟悉、温暖的往事在身居闹市的现代人眼中都成了“难得的奢侈”,试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伞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如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
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
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过去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些科学家提出“演习说”,他们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但有些科学家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提出“自娱说”,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而不久前,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又提出了一种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就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而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羚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食物来源丰富了,它们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这就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夏季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科学家在动物行为研究领域中争议的焦点。 |
B.某些科学家认为,动物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其紧张的竞争生活得到了某种调剂和补偿。 |
C.黑猩猩用棍子赶鸭子,是为了像人们一样游戏。 |
D.西伯利亚羊选择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是在培养它们的冒险精神。 |
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冬季在冰面上紧张觅食,夏季在陆地上,吃饱喝足了 进行各种游戏。 |
B.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大力气捕食,夏季食物来源丰富 不必捕食而整天奔波。 |
C.为了说明北极熊在夏季游戏的原因和作用:因为夏季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所以有 精力进行游戏;游戏使它们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有利于冬季捕食。 |
D.为了说明北极熊捕食的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以追逐的方式捕食海豹和鱼类。 |
下列对文段内容要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科学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行家认为,动物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演习。 |
B.还有一些为不是演习,而是自我娱乐。 |
C.特贝和阿特曼认为,动物游戏行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
D.贝叶和赖物认为,动物游戏行为并不是学习,而只是锻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最后一课
张春风
3年前,18岁的珍妮一时糊涂,因在金店盗窃了一枚昂贵钻戒,被关进了女子监狱。通过洗心革面,她在平安夜那天提前获得了假释。
珍妮怯怯地走出了大门,站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她不知自己该不该回家。自入狱后,父母只探望过她两回且态度冷淡,也许父母是怪自己玷污了家族的名声。因此,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出狱的消息。
珍妮正不知所措时,狱警苏珊走了过来。在监狱,善良的苏珊是每一个女囚的朋友。苏珊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微笑地说:“珍妮,今晚我邀请你一起过平安夜。”
苏珊将珍妮带回了家,那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门口的圣诞树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息,桌上的烤火鸡散发着扑鼻的香味。
苏珊热情地介绍:“这是珍妮,今晚将跟我们一起度过平安夜。”丈夫杰森是个律师,和蔼地说:“珍妮,欢迎你。”苏珊的女儿伊莲是个典型的嘻哈族,打了声招呼“嗨”后,就自顾去弄圣诞树上的礼物了。苏珊笑着说:“珍妮,先上楼洗个澡吧,晚餐马上开始了。”珍妮点点头,低头上了楼。
在浴室,珍妮足足冲洗了25分钟,她想冲去身上所有的晦气。洗完后,珍妮神清气爽地走下楼。这时,伊莲正躲在阳台边悄悄打电话。
苏珊摆好餐具后,喊楼上的杰森下来吃饭,他疾步走了下来,迫不及待地问:“亲爱的,看见我放在卧室床上的5000美元了吗?我刚才去了一趟书房,回来就不见了?”苏珊摇了摇头:“我一直在厨房呢。”杰森狐疑地说:“奇怪,我半小时前放在那的。”他下意识地望了望珍妮。珍妮慌乱地说:“请相信我,刚才,我一直在浴室洗澡。”苏珊坚定地点了点头:“杰森,虽然浴室就在卧室的隔壁,但请别怀疑到珍妮。”
这时,伊莲兴冲冲地跑了进来。杰森一边切着烤火鸡,一边询问伊莲,伊莲摇摇头说:“我可从来不干这样的事情。”
餐桌上,珍妮小心翼翼地吃着烤火鸡。这时,杰森突然问:“苏珊,你还没说珍妮是从哪里来的呢?”珍妮大吃一惊,原来,苏珊还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苏珊淡淡地说:“今天,珍妮刚刚出狱。”话音未落。杰森笑眯眯地说:“珍妮,这没什么,真的!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呢。来,咱们一起为珍妮重获自由干一杯!”珍妮感激不已。可是,伊莲明显不怀好意地问:“珍妮,当初你是因为什么而入狱的呢?”珍妮犹豫片刻,红着脸说:“是……是偷窃。”苏珊尴尬地打着圆场:“珍妮,再多吃点烤火鸡吧。这可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说罢,又切了一大块给珍妮,可是,此时美味的烤火鸡已经寡淡无味。杰森父女虽然不说话,珍妮总觉得,他们犀利的目光让自己脸上火辣辣的。
晚饭后,苏珊将珍妮领到了楼下一个整洁的卧室。进屋后,珍妮不禁蒙住被子号啕大哭。因为失眠,半夜她悄悄走出了卧室。这时,她发现苏珊的卧室还亮着灯。深思熟虑后,珍妮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将政府发给每一个囚犯出狱后的津贴5000美元交给杰森。
第二天清早,珍妮悄悄将钱压在客厅的花瓶下,然后,蹑手蹑脚出了门。珍妮刚想开门,客厅的灯亮了。原来苏珊正端坐在沙发上,失望地问:“珍妮,为什么要这样做?”珍妮呆住了:“我……”这时,杰森和伊莲也同时走了出来。原来,他们每一个人都起得比自己更早。
伊莲一改昨天不驯的装扮,拉住珍妮,问:“你明知道那5000美元是我拿的,为什么不当众说出来?”原来,珍妮听到昨晚伊莲在阳台上打电话说自己偷拿了父亲的5000美元,去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巴黎度假。
苏珊大声地问:“告诉我,为什么要把罪名揽到自己头上?”珍妮低头说:“对不起,我不能破坏你们家庭的和睦。纵然我说出真相,你们也不一定会相信。因为,我曾是个偷窃犯。而伊莲,是你们的亲爱女儿……”
杰森走了过来,不好意思地说:“昨晚,是我们合演了一出戏。因为,苏珊想给你上最后一堂课。”珍妮诧异地问:“为什么?”苏珊轻轻搂住珍妮,慈爱地说:“其实,大家早已相信你了。可是,你却仍不自信。记住,你已经走出监狱,已经为曾经的罪名付出了代价。你现在和我们一样,以后,当你再被别人诬蔑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地站出来反驳。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忘掉过去。”苏珊并不知道,她挽救了一颗绝望的心。昨晚,珍妮想:不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别人歧视的目光,她决定离开苏珊的家后,继续出来混日子。但现在,珍妮改变了主意。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她要搭最早的一列火车回家,祈求父母的原谅,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
(节选自《知音》)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珍妮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可由于她的一时糊涂去偷窃,而被收入了监狱。这个打击使她在出狱后也没有马上走出它的阴影。 |
B.本文结构上使用了照应的手法,如前文有珍妮听见伊莲打电话,后面有电话内容的解说。这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可读性。 |
C.小说的情节简单,但却不平庸,它以设骗局、解骗局的结构模式,给我们每一个没有犯错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
D.杰森和伊莲父女俩虽然最后给与珍妮的行为以理解,但是他们仍然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蔑视失足青年的代表。 |
E.珍妮宁愿拿出5000元津贴,也不肯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依然认为自己是个“贼”,她也认为别人都会这样看待自己。文章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好处?
苏珊一家设计那个“骗局”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像珍妮这样有犯罪前科的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作为曲艺曲种的二人转“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或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或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节板”、“抱板”等,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二人转的传统节目以《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三只鸡》、《接姑娘》、《柳春桃》、《丰收桥》等新节目。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吉林的程喜发、李青山、谷柏林,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长期以来,二人转深受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喜爱。东北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下列各项关于“二人转”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故名“蹦蹦”,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
B.二人转产生于清代中期,是以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为基础融合而成的。 |
C.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太平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
D.二人转的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同时它也吸收了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 |
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如“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的“单出头”和“拉场戏”。 |
B.它的说功分“说口”“成口”和“零口”等形式,旦逗丑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喜欢。 |
C.二人转的传统节目有很多,其中《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 |
D.东北流传的顺口溜“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之情。 |
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 |
B.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出现了很多,其中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程喜发,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
C.由于流传流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
D.二人转的“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大都是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