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危:端正 |
B.少长肃然,不敢驰惰肃:严肃 |
C.为设酒食,对之燔契燔:焚烧 |
D.赵郡农民德之德:感激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 )
①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
⑤士谦慰谕之曰……遽令放之
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学识渊博,淡薄名利。让他做署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 |
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所以亲朋好友来到家中,李士谦只用黍子招待。 |
C.李士谦性格宽厚。别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反而替人好好喂着;有人偷割他的禾苗,他却不加阻拦。 |
D.李士谦乐善好施。发生饥荒,他拿尽家里的东西,救济穷人,借此存活的人很多,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短缺之人。 |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2分,共10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 B.是寡人之过也 |
C.邻之厚,君之薄也 | D.何陋之有 |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 |
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根据学过的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镐”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