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一曰(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括号中应为
A.“立子立嫡” | B.“世卿世禄” |
C.“封建亲戚” | D.“敬天法祖” |
毛泽东在1949年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其中“俄国人的路”是指
A.退出一战 |
B.社会主义道路 |
C.土地改革 |
D.推翻沙皇政府 |
“巴黎公社的诞生与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国人民热爱民主自由 |
B.法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
C.法国工人对民主制失望 |
D.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
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
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
梁启超在1915年曾回忆辛亥革命:“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 |
C.民众普遍接受民主思想 |
D.社会各界拥护共和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