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家这样写道:“他们”,是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人,世界各国对“他们”的称呼发音几乎一模一样。“他们”,很多时候是我们背后的关怀与唠叨,也是我们曾经想摆脱的牵挂。“他们”,是我们容易忽视的等待,也会有一天是我们再也见不到的想念。越长大,离“他们”越来越远,我们却一直常驻在“他们”的心里!生命不常在,一定要好好对待“他们”!
认真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他们”是谁?他们给了你什么?
(2)长大了,你将怎样去好好对待他们?
2008年4月7日光明网报道:在中日孩子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面对同样的困难和考验,中国孩子有的掉队了,就扔掉书包;有的生病了,就坐车回大本营。日本孩子也有生病的,但坚持背着书包,不坐车,硬走到底,没有一个人离队,获得了胜利。
(1)在夏令营的较量中,获胜一方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们应该从日本孩子身上学到点什么?
现象一小华跟小明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可到了初二他们却渐渐疏远了。原来,他们两个总是势均力敌,在班上经常会出现“狭路相逢”的情况。选班长时他们实力相当,考试的时候也是实力相当,就连运动场上都不分伯仲。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他们俩渐渐从朋友变成了互相防备的对手。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赞同他们的竞争吗?我们参与竞争的目的是什么?
现象二 某校初二一班是优秀班集体,在这个班级,同学们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但是,班内同学有最新的学习资料,不是放在自己的课桌里,而是放在“推荐窗"里;每个学科都有专人负责收集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向大家推荐。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并对待生活和比赛中的竞争?
当前,在班里,一部分同学在追求“社会流行”。即有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流行歌曲、流行穿名牌、流行电脑游戏、流行语、流行追星、流行减肥等等;一些青少年追求“个性”、“时尚”,穿古怪另类的服装,说“网络语言”,写“火星文字”,在他们看来,这样才叫“酷”,才算“个性”。一种被称为“非主流”的文化在青少年中渐渐流行。流行事物就像社会生活给青少年出的选择题。社会是复杂的,美丑善恶无所不包,接受怎样的社会影响,对于我们成长为怎样的人至关重要。
对此,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这学期进入中学后的小强,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过去他很听爸妈的话;但现在他对爸妈有些反感,总是一回家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他情感丰富,热情高,受到老师表扬是“气球”,挨了批评是铅球,容易失去控制。
请回答:
⑴你是如何看待小强进入中学后遇到的这些烦心事?
⑵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或途径可以让小强调控排解自己内心的烦恼?
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优秀班集体的表现?
怎样做学习的管理者?
认识自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