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
塑料瓶变瘪 |
CO2能与水反应 |
B |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
被点燃的气体是CH4 |
C |
50℃时,将34gKCl固体加入100g蒸馏水中 |
完全溶解 |
5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 |
D |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 燃烧 |
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
右图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磷熄灭后应立刻打开弹簧夹 |
B.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
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
D.取用极少量红磷,可减少污染且不影响实验结果 |
下列关于乙酰水杨酸(C9H8O4)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 B.由21个原子构成 |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 D.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下列关于CO2 与CO的不同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
B.性质:CO2能溶于水,不能燃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危害:CO2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根据四位同学的讨论,判断该物质是
A.CH4 | B.CO | C.C2H5OH | D.H2 |
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
B.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
C.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D.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