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甲段文字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
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学于永嘉叶师雍。闻辅广者,朱熹之门人,复往从广,广叹其善学。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附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③起,民疲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书·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③洊(jiàn):再度。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遇:对待 | B.吾属将责之偿责:谴责 |
C.斩以徇师徇:示众 | D.麾妇人出麾:挥手使……离去 |
5.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B.王好战,请以战喻 |
C.不然,籍何以至此 |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很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
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土工洊起,民疲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5.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 |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的。 |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
6.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3.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
4.“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
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在正面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
B.技盖至此乎盖:何,怎样 |
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
D.如土委地委:卸落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
B.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因其固然因利乘便 |
D.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译文:
14. 疱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