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C.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
B.“伏望”: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级对上级。
C.“右散骑常侍”:唐代中书省官职,掌如门下省。
D.“坟籍”: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翻译下列句子
(1)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控于所溺。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每小题3分)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异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注]①裈(kūn):裤子。②厌蛊: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术。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擢:提拔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坐:通“座”,座位
C、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引:荐举
D、啜羹者,热则置之置:搁置,放下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是()
A、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固疑余之不乐也 《超然台记》
C、正色侃然,渐见礼重赏不酬劳,以老见疏 《毛颖传》
D、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柳子厚墓志铭》
6、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赵绰执法公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②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③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④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⑤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⑥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
B、隋文帝因偷盗抢掠难以禁止,想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失去,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乎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8、翻译句子。
(1)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译文: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墨池记》
译文:
(3)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译文:
(4)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张中丞传后叙》
译文:
(5)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后赤壁赋》
译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贪鄙,使工绘一佛像,自称尝见佛,其像如此,当以金铸之。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秉德①廉访官吏,斜也以赃免。
海陵②篡立,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封王。未几,拜平章政事,海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编列围场,凡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海陵谓宰相曰:“斜也为相,朕非私之。今闻军国大事凡斜也所言,卿等一无取,岂千虑无一得乎?”他宰相无以对,温都思忠举数事对曰:“某事本当如此,斜也辄以为如彼,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臣逮事康宗,累朝宰相未尝有如斜也专恣者。”海陵默然。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御史台劾之,海陵杖之二十。斜也猛安部人撒合出者,言斜也强率取部人财物。海陵命侍御史保鲁鞫③之。保鲁鞫不以实,海陵杖保鲁,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长女兀鲁,定哥死无子,以季弟之子查剌为后。斜也谋取其兄家财,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兀鲁尝怨詈斜也。斜也妾忽挞与兀鲁不和,乃谮兀鲁于海陵后徒单氏曰:“兀鲁怨上杀其兄宗敏,有怨望语。”会韩王亨改广宁尹,诸公主宗妇往贺其母,兀鲁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海陵使萧裕鞫之,忽挞得幸于徒单后,左验皆不敢言,遂杀兀鲁,斜也因而尽夺查剌家财。大定间皆追正之。海陵以兀鲁有怨望语,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俄,复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再进太师,封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从海陵猎于顺州。方猎,闻斜也薨,即日罢猎,临其丧,亲为择葬地,遣使营治。及葬,赐辒辌车,上及后率百官祭之,赐谥曰忠。正隆间,改封赵国王,再进齐国公。
——选自《金史•徒单恭传》(卷一二○)
『注释』①秉德:即完颜秉德。②海陵:即海陵王完颜亮。③鞫:立案调查。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由是复为会宁牧牧:州的长官
B.累朝宰相未尝有斜也专恣者恣:放肆
C.兀鲁尝怨詈斜也詈:骂
D.方猎,闻斜也薨薨:去逝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斜也以赃免/汝殁以六月二日
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D.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合流屈曲而南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徒单恭贪鄙自私的一组是()
①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②斜也编列围场③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
④强纳兀鲁为室⑤尽夺查剌家财⑥岂千虑无一得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单恭是个很会玩花样的人,他为了弄钱,居然请画师画一佛像而仿铸之,但勒索百姓钱财后,又不见其真铸佛像。
B.徒单恭很会糊弄皇上,居然自己做主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而且乘机鞭打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C.徒单恭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后因其妻兀鲁被谗怨望事而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
D.徒单恭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是因为有皇上的庇护,皇上几次都为他说好话,他死后皇上更是亲临慰问,并安排其后事。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
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注]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
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方明深达治体,郡县监司,不得妄出,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宋书》)
[注]五官:官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没:攻陷
B.以为就死无恨恨:怨恨
C.乡村责让之让:责怪,谴责
D.风俗峻刻,强弱相陵陵:欺侮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桓玄闻而赏之 B。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去今之墓而葬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 D。其一人醉不能归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方明胆识过人的一项是
①方明劝邈避之②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
③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④方明不纳,一时遣之
⑤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⑥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恩作乱时,悬赏捉拿谢方明,谢方明携家人逃亡,途中颠沛流离,备受苦难,但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毫不动摇。
B.权臣卞范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派尚书吏部郎王腾前来说合,谢方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严辞拒绝,此举深得桓玄赏识。
C.谢方明曾经让轻重狱囚都回家过年,弘季盛、徐寿之、五官等人都竭力反对,但谢方明胸有成竹,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说。
D.方明为政颇为谨慎,沿袭前人的做法,不轻易改变。但遇到必须更改的,也敢于断然否定,彻底推翻,使之不留痕迹。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崔杼弑庄公,)晏子(闻难往赴)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
及庆氏亡,(景公)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节选自《左传·襄公25年—28年》)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罪也乎哉?吾亡也?亡:逃跑
B.所不与崔、庆者与:结交,亲附
C.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制度:规范,准则
D.于是乎正德以幅之幅:限制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B.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C.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夫民生厚而用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明大义、识大体的一组是()
①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②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③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④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
⑤且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
⑥利过则为败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庄公被杀,晏子听到消息,冒死到崔杼家去吊唁,不失人臣之节。
B.崔杼为得人心,不仅放过了晏子,而且在立景公为君之后,还让晏子做了相。
C.庆氏失败之后,景公要增加晏子的封地,晏子不从,引起人们的不解。
D.晏子认为,百姓生活富裕了,就要端正道德加以限制,使他们不要放肆、怠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