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诚然,卿不朕欺。
(2)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
(3)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溍生而俊异,比成童,授以《书》《诗》,不一月成诵。迨长,以文名于四方。
中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民有后母与僧通而酖杀其父者,反诬民所为,狱将成,溍变衣冠阴察之,具知其奸伪,卒直其冤。恶少年名在盗籍者,而谋为劫夺,未行,邑大姓执之,图中赏格。初无获财左验,事久不决,溍为之疏剔,以其狱上,论之如本条,免死者十余人。
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运判,改诸暨县判官,巡海官舸。例以三载一新,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有余,则总其事者私焉。溍撙节泛蠹(节省不必订的开支),以余钱还民。奸民以伪钞钩结党与,胁攘人财,官若吏听其谋,挟(依仗,指依官吏的纵容)往新昌、天台、宁海、东阳诸县,株连所及数百家,民受祸至惨。郡府下溍鞫治,溍一问,皆引伏,官吏除名,同谋者各杖遣之。
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转国子博士。视弟子如朋交,未始以师道自尊、轻纳人拜,而来学者滋益恭。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溍天资介特,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俸弗给,每鬻产以佐其费。及升朝行,挺立无所附,足不登巨公势人之门,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溍之学,博极天下之书,而约之于至精。剖析经史疑难,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文辞布置谨严,援据精切,俯仰雍容,不大声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万顷,鱼鳖蛟龙,潜伏不动,而渊然之光,自不可犯。
(《元史》卷一百八十)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少年名在盗籍者籍:名册。 |
B.初无获财左验左验:凭证,作凭证。 |
C.每鬻产以佐其费鬻:赊欠。 |
D.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曲证:多方考证。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 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黄溍在宁海任职时,有个人的继母与人私通并杀害此人之父,事后反诬是此人所为。黄溍查清了真相,为此人雪洗了冤屈。 |
B.黄溍任诸暨县判官时,有一群奸民使用假钞侵夺别人财物,四处为害。黄溍查清了此案,惩治了罪犯和包庇的官史。 |
C.黄溍在国子监任博士时,;平等对待学生,破除师道尊严,不轻易跪拜孔子,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学生也都学有所成。 |
D.黄溍的文章不动声色,像澄静的湖面,水波不兴,一碧万顷,但文章所放射出的深邃的光芒,却是凛然不可侵犯的。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池,字和中。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出入乘驴。与令相恶,池以公事谒令,令南向踞坐不起,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不为少屈。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继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除开封府推官,敕至阁门,为继明党所沮,罢知耀州。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加直史馆,复知凤翔。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乃独承其罪,有诏勿劾。岐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遂兼侍御史知杂事。尝言:“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后平果败。更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岁满,中书进名,帝曰:“是固辞谏官者。”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①,剸剧②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③,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列传第五十七)
【注】①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②剸剧:统领裁处繁剧的事务③德音:唐、宋时的一种恩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偶:并列 |
B.州符期三日毕输符:限期 |
C.不先输,何以趣他人趣:说服 |
D.巡检亦坐废坐:定罪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和“富于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A.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
B.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 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 |
C.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 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 |
D.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
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池有谋略,在蜀地任职时,谣传当地士兵叛乱,蛮族也将入侵。于是富人争相躲避,县里的主要官员也都吓得不上班。司马池独撑局面,巧妙化解,使民心安定下来。 |
B.司马池担任群牧判官时,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司马池首先对曹利用晓之以理,劝其带头缴纳,结果数日之中就顺利完成了此项任务。 |
C.司马池曾经参与考察内侍皇甫继明的相关政绩,从制置使以下都纷纷附名上奏要求提拔皇甫继明,司马池加以拒绝,而他随后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
D.司马池被朝廷召回担任谏院主管,他上书恳切推辞。宋仁宗对此深表示赞许,直到他后来改任其他官职任职期满,中书阁准备提升其职务时,仁宗还提及此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成字咸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①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赂营丘之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注释:①衽:衣服前下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气调不凡属:连缀 |
B.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驰:奔走 |
C.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羁:束缚 |
D.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第:只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敛赀财以送其行 |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
C.终于淮阳逆旅故燕王欲结于君 |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
B.李成画山水如同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倒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谈论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很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有些人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甚至可以蒙蔽世人,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 |
B.庄周忿然作色曰忿然:生气的样子 |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游玩 |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肆:店铺、市场 |
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②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③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④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
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秋后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君山房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B.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不求闻达于诸侯 |
C.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相如因持璧却立 |
D.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下列对书的有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不是“怪珍之物”,但一样可以赏心悦目。 |
B.书不像金石草木之类有实用价值,所以后世读的人少。 |
C.书可以益智修身成为精神食粮,所以学习要从读书开始。 |
D.在苏轼时代,书刻印方便,容易获取。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书的数量有限,能接触到书的人很少。 |
B.无论贤与不肖,无论仁者智者,只要开卷,必有得益。 |
C.李公择发愤读书,博学笃行,虽已闻于当世,但仍藏书僧舍,留待将来作进一步探究。 |
D.本文论述了书的作用,认真读书的重要性,批评当代科举士子不读书的坏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