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之所以在其形制质料上注重葛麻丝帛和推崇黄色,在其社会功用上讲求森严井然的等级秩序,除了华夏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决定,还有其更为深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味。
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是与祭天结合,敬天祭祖、崇拜神灵,成为一种礼制。《礼记·玉藻》正义引用郑玄之言:“名曰玉藻者,以其记天子晚服之事也。”这说明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这记录了当时天子大祭时所穿服饰的形制,即头戴饰十二旒的冠冕,每旒要以五彩丝线穿玉,前后下垂齐肩,身穿天子专用的龙袍,然后才可以祭祀天帝宗庙。
周代的礼仪,多出记录了敬天崇神的服饰规则: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郊庙之服,无有敢惰”这就规定在这个月令里,尽量减少妇女劳务,严格禁止妇女过分地妆扮修饰,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因为所有这些都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所以不得有误,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代的服饰首先是关系到崇敬天地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天神通过特定的服饰和一定的仪式与人相连。可见当时的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也就是周礼中问什么对人们衣着服饰有着详细而又繁琐的规定的原因了。
这里,“别禽兽”的“衣”与人逐渐统一,且作为社会化的个人符号,化为各种各样不同的“衣”,这样,服饰便进一步由“天”“人”合一的中介,一变而为人的符号化指意,并向上天传达人的崇拜与祈福,从而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此后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国家的需要,改造或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所以从汉代起,封建帝王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虔诚的祭天仪式合为一体,相提并论,从而使服饰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后代统治者虽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在大一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统摄下,中国的舆服制度虽历代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追求森严的等级和尊卑的秩序为其主要目标,而这种追求又是以根本上寻求天上的秩序在人间的具象化为其深层意蕴的。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文章有删改)下列不属于古代服饰文化注重特定材质和颜色,讲求等级秩序的原因理解的一项是()
A.既得利益者为了保证自己对财富的长久占有,必须要将自己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服饰上便对色彩、样式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 |
B.古时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山间河谷枝条随处可见,葛藤纵横交错且其纤维细长柔韧,适宜纺织编织,制成的麻衣“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 |
C.中国服饰质料上以葛藤丝帛为主的特征,不仅在外观上使人类和大自然亲密与共、和谐相处,而且在内蕴上也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 |
D.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其中蕴含着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古代妇女在季春之月都被严禁过分地妆扮,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 |
B.周代以后的统治者,处于治理国家的需要,改造并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 |
C.《礼记·玉藻》引用郑玄的话,说明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 |
D.服饰与人逐步融合,并进一步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媒介,又一变而为象征人的身份、地位等的社会化符号。 |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你常喝纯净水吗?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化学元素含量、分布规律是一致的。而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经之一,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相同,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发生某些疾病。
在生命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较稳定的呈微碱性的内环境。正常人血液的PH值应在7.35—7.45左右。人的细胞活动必需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水中的矿物质,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而如果饮用的是不健康的水,就会导致人体酸化。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称,人体酸化是百病之源。
有了饮水机和纯净水,喝水似乎变得方便多了。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饮用纯净水。纯净水(或称超纯水、蒸馏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主要是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在生产过程中把有害物质过滤的同时,也去除了钾、钙、镁、铁、锌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而分解的氧、硫酸、硫磺等酸元素则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了氢离子(H)的浓度成为酸性水。
纯净水在失去矿物质元素以后,它的水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分子过分串联,变成链状线团结构,不仅不易通过细胞膜被人体吸收,相反,细胞内的生命动力元素的离子还会逆向渗透到细胞膜外侧,进到纯净水的“线团”中,致使人体内有益的生命相关元素外流失。纯净水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及儿童,负作用更大。水营养学专家强调说:青年及儿童钙的需要量30%来自于水,不是完全来自于食物,喝纯净水,30%的来源就没有了,这是第一点影响;第二点,食物中的钙比水中的钙吸收要来得慢,要低的很多,水中的钙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食物中的钙受其他营养元素,粗纤维,包括植酸的影响,钙吸收率都很低,只有30%。水生理专家金日光教授指出,有些敏感的人感觉纯净水越喝越不解渴、越想喝,长久下来感觉四肢无力,那是因为常喝纯净水,不仅不能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体内已有的矿物质反而被纯净水都带走了,降低了人的免疫功能,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桶装密封的纯净水,一旦启封与空气接触,24小时后,就开始滋生细菌,因此,把一桶纯净水喝上几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下面有关“纯净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净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通常采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 |
B.纯净水在矿物微量元素的含量上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是一致的。 |
C.长期饮用纯净水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 |
D.链状线团结构的纯净水不易吸收,而且能致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元素流失。 |
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和老人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饮用纯净水破坏了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 |
B.纯净水在净化过程中,虽过滤了有害物质,但也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 |
C.少年儿童饮用纯净水难以获得必需的钙的补充。高 考 资 源 网 |
D.人体对纯净水中钙的吸收要比天然水中的低得多,慢得多。 |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充分获得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元素,尽可能地喝天然水是重要途径之一。 |
B.人体内环境呈酸性时,就不要喝纯净水了,其余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 |
C.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纯净水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
D.纯净水对儿童负作用更大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免疫力不强,因此要加强身体锻炼。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在谈到保护古村落时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
B.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特点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
C.虽然当年手腕上因作画过分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但令冯骥才欣喜的是自己的辛劳使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
D.对照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其中大多数人没有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
E.20年来,冯骥才为了保护民间文化付出了勇气、健康、金钱,而今精疲力竭的他反而招来了“不务正业”的指责。冯骥才先生致力于古村落保护的原因有哪些?
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你如何评价这种看法?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 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下列有关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母亲的来信”为题颇具匠心:它既是对主体内容——母亲的两封来信——的概括,又是贯穿全文的结构线索之一。 |
B.母亲给他写的信常常带着斑斑泪痕,因为一则母亲因孤独而伤情,二则思念儿子,渴求儿子回信,三则生活困顿,哀求儿子寄回钱来。 |
C.文卡每次只读母亲来信的中间部分是因为首尾千篇一律,中间虽然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还能让他获得比同乡人生活好得多的优越感。 |
D.小说最后一段详尽地列举出文卡支出的内容和具体数目,为了表现他自私、贪图享受、爱面子等特点,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无情。 |
E.小说结尾颇似契科夫笔法,这三卢比的纸币的出现纯属意外,但却合乎情理。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6分)
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前方(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 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 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和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 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 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根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章多次出现,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又有着无尽的归乡情结,如何理解这种困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酒文化好像被认为是中国的古韵之一。但中国的人均酒精消费其实并不高,清朝时的传教士就发现:中国人有酒士但无酒鬼;餐酒传统不显著,但酒桌文化很醒目。大家会凑热闹,一起故意将人灌醉,但自己没事吃饭不会抿个小酒。即使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酒精消费依然不是“强国”,主要原因还是餐酒传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年人均消费酒精大约4.21升,美国酒 精消费是8.44升——这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很一般的水平,但足足比中国高了一倍。
全世界酒精消费水平较高的国家,都有着餐酒文化传统,比如俄罗斯是11.03升,捷克高达14.97升,法国德国奥地利和白俄罗斯是一个层级,大约都在11升左右,连亚洲的韩国都有11.8升。很显然,韩国人的餐酒文化传统比中国要浓,当然有人说,因为韩国人冬天冷的时间长,需要没事来点小酒御寒。但是暖和的泰国有6.37,非洲的尼日利亚和乌干达都有9.78和10.93。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人其实是不好酒的。
中国人不好酒的另外一个证据是女人的酗酒率,这个数据基本可以证明国民是否真的爱喝酒。日本、泰国和韩国的女人酗酒率都比中国高。女人的体内水分比男人少,在饮用同量的酒精后,女人血液里面的酒精含量会比男人高,所以女人如果真的爱喝,她们有着比男人更高的酒精依赖。女酒鬼出产比较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餐酒文化非常盛行的国家。
另外一个试验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所做的调查,他们 统计华人移民到加拿大之后的酒精消费,发现跟在中国时相比,这些人的酒精消费大减,降低幅度甚至高达70%。原因很简单,这些中国人在国内都是有身份的人,应酬很多,但搬到加拿大之后,没有多少熟人,适应了国外那种不咸不淡的人际关系,酒局大大缩减,而在加拿大的韩国人,酒精消费量依然如故。
虽然中国没有像俄罗斯那样盛产大量酒鬼,但盛产大量居心叵测的劝酒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跟俄罗斯人相比,大部分中国人认为酒不是好东西,不需要抢着喝。那么为什么爱劝酒呢?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投名状文化”:你必须通过某种伤残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诚意,如果双方都显示诚意,那么就一起醉吧!如果不能喝酒的人愿意冒着头疼脑裂风险醉酒一场,那么他是值得信任的,或者进入了诚意的门槛。
中国社会长期是层级社会,是没有个人主义传统的,个人必须社区化或者官僚科层化生存。对于底层人来说,他们需要某种身体上的受损付出以获得信任,对于高层来说,他们顾忌的是面子,但也愿意用自己的“出丑”来获得信任。而酒桌的酒精文化则完美地满足了这两点。而在酒桌文化之后,中国人是厌恶喝酒的,他们大部分不愿意将酒精延续到家庭餐桌。
几乎所有的餐酒文化传统,都有限制酒精的各种文化或者势力,比如宗教。正儿八经的宗教基本上都是禁酒的,认为酒精消费是有罪的,虽然基督教有圣餐酒,但那是一种缀饮,将 酒看做是耶稣的血。伊斯兰对酒的禁止更是严酷,甚至严厉过猪肉的不洁。印度教也是讨厌酒的;就连鼓励多妻制,有点淫荡色彩的摩门教,也是限制酒精消费的。
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没有对酒精限制的文化,本土的儒家、道家没有,连中国改良的佛教,在唐朝鼎盛时期,都没有向全社会推广禁酒的立场。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本质上不好酒,酗酒不是个大问题,也没必要禁酒。可以说,中国的酒传统只是一种有点变态的“社交江湖机心术”。
(摘自《时代金融》2013年第2期作者 唐学鹏)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酒士与酒鬼 | B.中国人并不好酒 |
C.餐酒文化的影响 | D.宗教与酒 |
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酒桌文化很引人注目,但中国人历来没有餐酒传统,人均酒精消费其实并不高。 |
B.宗教认为酒精消费是有罪的,即使是改良的宗教,也是限制喝酒反对喝酒的。 |
C.餐酒文化是一种社交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人种差异等没有必然 联系。 |
D.女人体内水分比男人少,所以女人如果爱喝酒,就更容易产生酒精依赖,成为酒鬼。 |
纵观全文,如何理解“中国的酒传统是一种有点变态的‘社交江湖机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