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 A.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B.目的是维护土地国有制 |
|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 D.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产量 |
“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 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 | D.没有形成一部宪法 |
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是
| 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 | 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 |
| C.违背宪法,林肯反对无效 | D.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
| A.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十二铜表法》的编制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 A.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 B.给平民带来了好处 |
| C.按律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 D.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