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领域的奢靡之风表现比较突出,中国人仅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800万吨,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额已经突破了7000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如果任由上述风气蔓延,不仅会浪费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也会侵蚀掉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党员千部带头厉行节约、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以良好的党风带动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1)运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上述举措的合理性。
(2)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为弘扬艰苦奋斗作风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1年4月1日,原云南省保山地委副书记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杨善洲同志模范践行党的宗旨、一生为群众谋利益的先进事迹在北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北大社会学系2007级本科生刘越懿说:“杨善洲同志为我们诠释了‘社稷天下’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心系民生’就是做人民最需要的事情。当我们满怀理想走进基层的时候,更需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把心留在工作岗位上,留在人民福祉的增进之上。我们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以行动造福人民,以精神感动世界。”
(1)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对我们青年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有何启示?(9分)
(2)我们青年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6分)
某校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开展一次“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班会做准备。
第一小组在网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转化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长城的雄伟坚固,正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团结勤劳、艰苦奋斗和巨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是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小组在报刊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围景观正受着过度开发的威胁,破坏了长城建筑的整体美观。加强长城保护,对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1)请谈谈你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理解。
(2)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你认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途径有哪些?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20l0年5月1日正式开幕.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世博会上的展馆,更是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结合材料,从文化角度,说明城市如何才能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材料一:据悉,2010年全球热播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一个月的票房收入是21亿美
金,这相当于中国宝钢集团2009年全年的利润总额,相当于中国出口58.2亿件衬衫的利润。
2009年,英国、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而我国只有2.5%.
材料二:1992年,我国政府部门首次认可“文化产业”这个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
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推
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幸福”可谓是其中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某校高二(8)班学生围绕“共享幸福”这个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细说幸福】
两会期间,《今日说法》栏目以“小撒探会”的节目形式,让形形色色的人填写一个幸福公式:“2011+=幸福”。公式在网上公布后,引起广大网民的踊跃跟贴。
网民A:2011+物价稳定=我的幸福;
网民B:2011+顺利就业=我的幸福;
网民C:2011+公平教育=我的幸福;
网民D:2011+养老无忧=我的幸福;
网民E:2011+餐桌安全=我的幸福;
(1)请运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知识,就如何实现网民心中的“我的幸福”提几点具体建议。
【体味幸福】
2011年2月下旬以来,利比亚局势急剧动荡,武装分子袭击我机构和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内各部门、军队、地方政府、中资企业和驻外使领馆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1年3月2日,不到10天的时间,在距离北京9000多公里之外,中国海陆空三路并进,35860名在利比亚中国公民胜利安全撤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固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堪称奇迹,举世赞叹。
(2)身处危局而被祖国接回家的在利比亚中国公民,他们感觉是最幸福的人。结合上述材料,你从利比亚中国公民回家的幸福感中能感悟出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
【缔造幸福】
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王万青,他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主动选择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条件最艰苦的玛曲草原当了一名普通的医生。这一去就是整整42年。
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曼巴(藏语对医生称呼)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王万青的颁奖辞
(3)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概括王万青的“幸福公式”,并说明王万青是如何实现自己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