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常态”是时下的一个热词,2015年两会闭幕,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上再一次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经济增速调整为今年预期增长7%,某校高三时事社团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并搜集到以下信息,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其中的问题。
材料一:图1、近几年经济增长示意图


表2: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材料二:
【新常态,新互联网】
2014年11月l9 日至21日,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提出今后我国互联网发展将重点圈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建设宽带发展的新平台,全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在工业、农业、金融、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服务,以及社会管理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汇聚并大力培养创新优秀人才,支持企业在技术、应用、产品、管理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网络数据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打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活动;在互联网技术、业务、标准、治理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材料三:
【发展新动力】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中国经济将从要素与投资驱动更多地转向改革与创新驱动——以市场改革开路,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增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不断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法治新思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运用法治严格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新思维,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材料一图1、表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产与消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不断促进互联网发展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请利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知识,说明“以市场改革开路”与“树立法治新思维”是如何遵循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燃放烟花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对于重大节日是否取消燃放烟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会导致空气质量污染和资源浪费。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分析) (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经刻不容缓。
材料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递交提案,建议将“勤俭节约”纳入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的节约意识,使之成为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自觉提高道德素质。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的原因。( 12分)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下简称“群教”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议指出:开展“群教”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为什么要开展“群教”活动?
材料二 在“群教”活动中,J市共产党员、政协委员唐某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农村进行调研,撰写了2万多字的《农村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目前,J市农民消费存在诸多问题,如吃穿消费比重过高,消费构成不合理,仍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部分农民忽视个人和家庭承受能力,盲目、超前消费,重物质、轻精神消费现象严重;最根本的是农民收入低,有效需求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2)结合材料二,指出提高J市农民消费水平的措施及其唯物辩证法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雾霾”成为2013年网络热词,成为影响民生的“心肺之患”,倒逼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表格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
核心思想
主要观点
古代
人是自然的“奴隶”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人们同它的关系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近代
人是自然的“主人”
人类能够征服、利用自然。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掠夺和攫取,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加深。
现代
人是自然的“成员”
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人为自然、人化自然或人生成的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
当代
人是自然的“朋友”
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做到与自然共生、共赢、共荣;树立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表格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认识变化所蕴含的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