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浙江省将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材料一:图、2009-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


表、2014年浙江省城市环境治理情况

项目
同比变化情况
全省城市污水排放量28.28亿立方米
比上年增长2.8%
城市污水处理量为25.39亿立方米
比上年增长4.3%
城市污水处理率89.8%
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8%
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7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3.4%

材料二: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张鸿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诺,要掀起一场环境保护的执法,打造杭州的“西湖蓝”。 事实上,“西湖蓝”作为杭州市试图通过真金白银打造的新名片,针对的是整个环境的治理。因此,人们担心“西湖蓝”会不会像北京在APEC峰会之际一度出现的“APEC蓝”一样倏忽一现,其实打造西湖蓝的“底气”所在,张鸿铭市长已经说得很清楚。“今年,杭州要消灭黑臭河,争取杭钢、半山电厂年底停产,淘汰所有黄标车,新增2500辆新能源车,对全市3800多个工地进行全覆盖监管,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污染治理”。这不是全国两会上临时拍脑袋就能表态、敢表态的话,而是一场掷地有声的宣战。
材料三:杭州重现“西湖蓝”,是对百姓健康与生活品质的一种担当意识,是对改善中国乃至世界环境状况的一种责任意识。在这场真刀真枪的杭州环境保卫战中,杭州要兑现“西湖蓝”的承诺,没有功利可图,没有表面文章可做,只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与脚踏实地的实干。如果“西湖蓝”中还有所谓的功利,那么用功的是政府,获利的是民众。通过这个承诺,要让杭州市民永久恢复记忆中头顶上的那片清澈蓝天,让人们永远放心呼吸清新空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永远的杭州“西湖蓝”?
(3)结合材料三,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阐述对“如果“西湖蓝”中还有所谓的功利,那么,用功的是政府,获利的是民众。”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成立五十几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八桂大地上谱写了辉煌篇章: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建设跃上新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安宁稳定。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总体部署。《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建议》形成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材料三:50多年来,历届广西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全面行使各项法定职权,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保障和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顺利进行,保障和促进全区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机关以主人翁姿态行使当家作主权力,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1)结合材料一,说明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谈谈由《建议》到《规划》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纲领的过程,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改革不是空中楼阁,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结合材料一,如果你是一位政协委员,你将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自己的作用?假如你是人大代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何履行职责?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回应人民期待的政治生活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2010-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及其增长速度(%)

注:201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2%、42.6%、48.2%;同时,消费需求逐渐成为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某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重点完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提前2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总任务;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5.5%;坚持把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产镇融合发展之路。
(1)概括材料一中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某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举措有哪些。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增进民生福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以新常态审视和谋划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推动产品优化升级,着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二是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三是着力提高依法治企、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强化依法监管。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上述中央企业的做法给企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确保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保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当今是信息和科技高速发达的网络社会,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互联网+”行动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它促进了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一种能力、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行业的提升。“互联网+”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
材料二:创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山东省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人文底蕴、敢于创新的人文精神,为激发文化创意、发展创意产业奠定基础,使山东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鲜明的儒家思想特点。并通过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影视传媒、网络动漫等文化产业,把产业链延伸至各种后文化产品中,充分展示了文化创意的市场魅力。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点说明山东是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