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外国学者认为汉代察举制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功绩”。下列与察举制相符的是( )
A.“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
B.“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
C.“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D.“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
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写道:“皇帝极想成为他的帝国及其臣民的主人,国家如此之大,省份又如此之多,因此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巡抚、总督和法官不准处死任何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元朝统治的疆域十分辽阔 |
B.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C.明朝皇帝和官员依法办事 |
D.清朝皇权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中外朝制度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文中的□□□应是()
A.郡县制 | B.行省制 | C.军机处 | D.分封制 |
《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打击地方诸侯势力 | 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
C.加强中央集权 | D.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
B.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
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