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
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②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③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④策动多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其中首先“仿效”“军事领域”的表现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 |
C.编练新军 | D.辛亥革命 |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 B.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