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韩美林的文化担当 甘以雯
“美林”这个名字对于韩美林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书法、绘画、雕塑、设计、陶艺,甚至散文,韩美林创造了多少美的作品?真是美不胜收。
更为可贵的,他总是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融汇于他的艺术创作中,令人一下子感受到博大精深又充满生机的中华文化。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及其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使他的艺术发散出迷人的魅力。他于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中国国航的凤凰标志,美丽而简约,将中华民族美好、高贵、祥瑞的祝福传遍世界各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广场艺术钟塔群雕竞标,他以五条巨龙组成的高八米的群雕设计一举夺魁;他主持设计北京奥运吉祥物,火娃、鱼、熊猫、燕子、藏羚羊五个福娃的创意均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金木水火土,环环相扣,五行相生;2012年,我在韩美林艺术馆看到6尊不同材质的观音塑像,集高贵、典雅、残缺美于一身,其澎湃的精神和艺术魅力令我深深震撼;去年,我看到他为新机型波音777—300ER设计的整体内饰,又惊又喜:凤中有云,云中有凤,云绕凤舞,袅袅飞天,机首一个硕大的太极既端庄大方、生动优美,又展现出阴阳相辅、动静相生的传统文化智慧。
结识韩美林不久,我约他为刚刚创刊的《散文海外版》写散文。以他的才华和幽默,以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以他澎湃的激情和艺术灵性,我相信他能够写出感人的散文。1994年10月,我激动地开启他寄来的书信,《谁入地狱?》几个大字赫然入目。作品开门见山,首句便引用赵州禅师的话“但愿所有人升天,唯希望你沉入苦海”,点明了文章主旨,充满苦辣酸甜的人生经历,铸造了艺术家的炼狱。《人生美好,把美留住!》是用散文文笔写就的美学论文。他用俄罗斯大歌唱家夏利亚宾唱歌好转调、郭兰英唱歌爱用装饰音、梅兰芳晚年发福等例子,说明美不需要太雕琢,有时丑的被处理好了也会很美,很有魅力。创作《最难写的两个字——祖国》,他精心写了四个月,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五遍,本身就是书法精品。对祖国的热爱,对正义、正气、正道的呼唤,涌荡在字里行间。《换个活法》更显示出他的艺术性灵。天上、地下、人间……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万物发出了一连串的追问,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位艺术大家的生命状态,表现出光彩逼人的精神境界。
韩美林与书法结缘,事出偶然。他六七岁时,从土地庙土洞里掏出了几本书,把篆书篆字当成了好看的“图画”。不久,他在中药铺看到“龙骨”,把甲骨文也当成“图画”临摹下来。从此,他便与古老的文化、古老的艺术结缘。几十年来,韩美林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从甲骨、石刻、青铜、壁画、古陶、砖铭等文物古迹上搜寻、记录了几千个符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有很多是至今没有被破译的古代汉字,这些被他汇成了《天书》。
创作“天书”时,他的手写得满是裂口,血痕斑斑。他把我带到书房,书架上满满摆放着的大多是古文字词典、图典和古文字研究的书。我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一本具有重要出版价值的图书,郑重地向他约稿。出于多年的友情和信任,他同意交由我任职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天书》以天生的悟性与才华,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艺术的诠释,道破了艺术与文化的秘符:越古老的,有可能越是现代的;越民族的,有可能越是世界的。
由《天书》,我似乎寻到了韩美林艺术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原始古朴、真实生动的中国文化艺术,赋予韩美林不竭的艺术灵感,使其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韩美林像梵高一样,永远在用激情创作激励自己、支撑自己。年年岁岁,他都会把天南海北的朋友们召集到他的艺术馆,展示新的创作成果,带给大家惊喜。在去年韩美林艺术馆南展区开馆仪式上,我得到一幅宣纸小马。这小马眯眼立鬃,扬蹄尥蹶,夸张变形到尽得神韵。在“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论坛上,他意味深长地讲道:“在民族复兴、文化担当上,我只是个战士。”
经历过这么多苦难,他的心依然这么纯、这么真,依然童心未泯。他洋洋洒洒的艺术世界潜藏着文化精神,担当的是民族文化的振兴与传承——对这位艺术家,我的内心充满深深的敬意。
(摘自2014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韩美林的艺术创作,总是融汇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民族文化精神,使人感受到博大精深又充满生机的中华文化。 |
B.韩美林的散文,具有澎湃的激情和艺术灵性。他用他的散文为例证明:其实美并不需要太雕琢,有时丑的被处理好了也会很美,很有魅力。 |
C.韩美林与书法结缘较早,六七岁时就觉得篆字好看而产生兴趣,以后的几十年他走遍全国各地搜寻,不顾手上的裂口和血痕,终于汇成了《天书》。 |
D.《天书》是韩美林艺术的源头,它记载了中国原始古朴、真实生动的文化艺术,赋予了韩美林不竭的艺术灵感,使韩美林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
E. 在去年韩美林艺术馆南展区的开馆仪式上,作者得到一幅宣纸小马;韩美林以这幅画向作者表示:在民族复兴、文化担当上,他只是个战士。
文本开头说:“‘美林’这个名字对于韩美林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再合适不过”的原因有哪些?这个开头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本结尾说“对这位艺术家,我的内心充满深深的敬意”,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韩美林的让人充满敬意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吴超忠
⑴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著关于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已经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他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已成为风靡全球的科学经典。
⑵1979年冬,我在剑桥大学第一次参加霍金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教室的后门打开了,只见一个骨瘦如柴、全身瘫痪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自己驱动着轮椅的电开关,缓缓而进。尽管在此之前,我读过霍金的论文和他的传记,仍不禁为眼前的情景大大吃惊。霍金要很努力才能抬起头,他不能写字,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语言进行交谈。他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
⑶面对这样的一个执着追求科学真理而意志坚强的灵魂,人们不能不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⑷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三百年前的同一天。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 1962年被诊断得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这种不治之症的患者平均只能活两年左右。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 身患绝症的霍金,却从未停止在量子引力和宇宙研究领域的攻关,思考着宇宙的起始,时间的开端。
⑸霍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者,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师,我有幸在他的指导下于1984年初获得剑桥博士学位。与霍金教授相处的岁月非常令人留恋。医生曾诊断霍金只能活两年,他之所以能支持至今并取得卓越成就,皆因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极其坚强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类意志力的记录,是科学精神创造的奇迹。
⑹霍金在剑桥大学担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一职,这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教席,因为他的前任包括伟大的牛顿和狄拉克。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影响深远。
⑺黑洞是一种奇异的天体,它的引力场极其强大,任何物体甚至光线都无法从它逃逸。霍金证明了在经典理论中黑洞的表面积不会减小。但是,霍金在考虑了量子效应之后,发现黑洞会像黑体那样辐射,并在一次极其猛烈的爆炸中终结。这一发现是引力物理在爱因斯坦之后的最重大进展。
⑻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无边界设想,霍金对宇宙学的发展作出了最基本的贡献。他的目标是解决从牛顿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第一推动”问题。他的宇宙模型是一个封闭的无边界的有限的四维时空——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动,宇宙的演化完全取决于物理定律。
⑼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霍金的宇宙论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认了对伽利略审判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教皇保罗二世两次会见他,为后世留下了佳话。世俗的偏见和神学的权威,都不能阻挡科学的力量。
⑽霍金相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思想可以不用数学来陈述,而且没有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人也能理解。他曾在通俗演讲里,生动地向听众解释“利用光速,从‘黑洞’进去,从‘白洞’到宇宙另一区域去作时空旅行”的设计,是有趣的科学幻想,而现实却是难以做到的简明道理。1982年,他决定针对没有科学背景的读者写一本有关宇宙之谜的通俗读物。经过数年的辛勤写作和修改,终于完成了《时间简史》,于1988年4月正式出版。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引导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探索。
⑾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物质的形体,人类可以享受到生物所具有的任何乐趣,并且由于技术的发达,可以使用更多更有力的手段,本世纪人类能在月球表面上留下几个脚印即是明证。但是人类与一般生物最大的差别却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囊括整个宇宙。宇宙的时间方向箭头给我们带来追求生活的刺激,而乐趣又在探索之中,宇宙对于我们总是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宇宙论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能如此地牵动着历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原因。宇宙学历来是孕育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摇篮,它的每一个新成果都会对人类的传统产生震撼,这种现象将会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历程。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19.“霍金的宇宙论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为什么“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 联系全文回答。
20.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有哪些表达作用?
21.“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著关于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已经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的作品。 |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 展史中。 |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 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 |
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
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
并峙的高峰。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 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 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 |
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
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论凑趣
徐懋庸
法国文豪巴塞尔在一本小书上,当使用“知识阶级”这一概念的时候,特地声明:“知识阶级——我是以此称思想的人们,不是以此称知趣者,吹牛者,拍马者,精神利用者。”
“知趣者”即善于凑趣的人的意思。凑趣,吹牛,拍马,精神利用,这四种都是所谓“二丑艺术”。但在技术上,一和四两种要难得多,运用得好,成功较易,运用得不好,碰壁也较易。而且这两种艺术家的身份,也比吹牛家、拍马家要高得多。因为吹牛、拍马不过分明是一个势利的奴才的工夫。但凑趣家和精神利用家,却颇像一个绅士,在主子门下,是称为“宾客”的。
我现在只来说一说凑趣。
要从凑趣家中,举出一个典型来,我以为最好是举杨修。文士传说他“少有才学思干”,《世说新语》盛称他的“捷悟”,但实际上,他的才学思干,他的捷悟,不过做了曹操的下酒物,他一生的效力,就在凑趣上。曹操在自己的“相国门”上,题了一个“活”字,他马上就叫人把门拆去重造,唯他知道“王正嫌门大”。曹操在一盒食物上写了一个“合”字,他马上就吃,唯他知道“公教人啖一口也”。那时候连曹操也有“我才不及卿”之叹,别人当然要“服其辩悟”了。不料,最后一次关于“鸡肋”事件的凑趣,他却大大碰了壁,连性命都碰掉了。凑趣只宜于平时,倘在军国大事上也乱凑起来,是免不了贻误的。在这方面,曹操所亲信的乃是典韦、许褚之类。但曹操竟至于把这个凑趣者杀掉,则其霸辣处诚然是个大花面。
时至今日,凑趣的情形,大有变动了。因物质上的便利,凑趣者可以不必当着主子的面,只要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一些文字,也有被赏识的希望。
然而。主子固然高兴有人凑趣,但在实际上,他们信用的还是另一种人。就是在更古的古代,有食客三千人的孟尝君,后来不是觉悟了“鸡鸣狗盗之徒”更合于实用么?
这样看来,凑趣家的运气,似乎是向来就不很发旺的。据我想来,这不发旺的原因,第一,就是他们只会凑趣;第二,是他们太要给自己留身份,不及拍马家吹牛家那么痛快,因而使主子也觉得他们的臭架子的不可耐。
《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向很有声誉的范玄平,因处世爱用权术往往错失良机。他失掉官职后,便去投奔大司马桓温。桓温当时正想招揽起用不得志的人才,以期胜过朝廷。所以此时范玄平远道来投奔自己,桓温格外高兴;而范玄平虽是来投奔桓温,可又怕人家说他趋炎附势,有损名声,便说:“我虽然有心拜见长官,也正巧我有个儿子葬在这里,特意前来看望一下。”桓温听了,大失所望。
这种作态,实在是二丑艺术的精髓。可惜桓温也是个大花面,所以竟不屑意,使范先生扑了一个空。
原来,二丑艺术.是只好骗骗扮公子哥儿的小丑的。
(原载于1933年9月4日《申报·自由谈》)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头引用巴塞尔的“特地声明”,意在自然地引出“凑趣、吹牛、拍马和精神利用”这几种“二丑艺术”。 |
B.第二段对“凑趣家”的概述,形象地暴露了凑趣家们表面上好像比吹牛家、拍马家高雅,实则寄人门下的丑态。 |
C.作者以杨修为例说明,杨修虽是曹操门下的“绅士”“宾客”,实则摆脱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今日之凑趣家当引以为戒。 |
D.作者认为,如今的凑趣家的情形似乎是大有变动了,但更可悲的是,他们还不如“鸡鸣狗盗之徒”合于实用。 |
综观全文,“凑趣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文中引用《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说:“原来,二丑艺术,是只好骗骗扮公子哥儿的小丑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问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选自《沙地》2009年第l期,有删改)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文题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的含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所谓书法,是指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规律。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把汉字书写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即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当在汉末魏晋之间。
“书法”的形成,与汉字的形体特点和书写工具有很大的关系。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至今都还留存着一定的象形字,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极为罕见。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造型载体的,而汉字的点线组合非常繁复多变,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而用兽毛制成的柔软的毛笔,伸缩性强,吸墨多,尤能表现线条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
对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同源可比性的“书法”,古人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表达了“书法”这种造型艺术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和追求。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书法”强调用笔,力求把每一点画写得有重量、有力度,形成立体的质感,从而产生节奏感、韵律感;重视结字即笔画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同时,“书法”还特别讲究章法。章法包括处理字与字的关系、行与行的布局、全幅作品的黑白(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也包括正文外的作者题款和印章的使用。除了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形”外,“书法”的美更在于其神采意味。
“书法”的神采是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其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最高境界根本上取决于作者的知识修养、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
如果说,“书法”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刻苦练笔)功力,那么,凸显书法家的创造才能和个性气质的神采则更多有赖于其背后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即通常所说的“字外功夫”。下列不能说明“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以世界各民族文字中极为罕见的点线组合非常繁复多变,可以组合成为 无数不同形体的汉字为载体。 |
B.“书法”是以柔软、伸缩性强、吸墨多,尤其适合表现线条浓淡干枯效果的用兽毛 制成的毛笔为书写工具。 |
C.“书法”是一种充分融入作者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和艺术创造才能 的汉字书写和造型艺术。 |
D.“书法”不仅需要书法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更需要多关心生活,多读书,丰 |
富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法则,它在书写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 面自有要求。 |
B.“书法”的形成意味着汉字发展到了一种融入作者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读 者审美情感的审美阶段。 |
C.章法要求处理好笔画之间、字之间、行之间的关系,全幅作品的黑白关系,正文 外的题款和印章。 |
D.“书法”的审美价值指的是书法作品中包括的作者的审美情趣、个人气质乃至其全 |
部心灵。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书法”不同,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要求把字写正确, 写清楚,写整齐,以便认读。 |
B.在书写发展到审美阶段以前,汉字虽没有艺术性但起到了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 重要作用。 |
C.了解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以及创作目的等对于欣赏“书法”作 品大有裨益。 |
D.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犹如一对姊妹,它们以各自的方式阐释着中华民 |
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