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回答下题。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导致甲乙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应该是( )
A.纬度因素 | B.昼夜长短 |
C.海陆位置 | D.天气状况 |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小题。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霜期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 B.降水 |
C.地形 | D.植被 |
有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A.气温日较差小 | B.地面辐射强 |
C.风力强劲 | D.大气逆辐射强 |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实验完成小题。图中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25℃ | B.12℃ | C.10℃ | D.8℃ |
高原地区温度低主要是吸收哪部分少所导致的(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完成下面小题。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
A.东北 | B.西北 |
C.东南 | D.西南 |
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 )
A.40米<H<41米 | B.49米<H<50米 |
C.59米<H<60米 | D.60米<H<61米 |
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 B.东南地区 |
C.西北地区 | D.西南地区 |
下图为一典型褶皱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
图示山岭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
C.沿槽部裂隙而成的向斜山 |
D.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
中国南方喀斯特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读图回答下面小题。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 | B.“U”型谷 |
C.峰林 | D.风蚀蘑菇 |
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2、4、6 | B.2、6、4 |
C.6、2、4 | D.4、2、6 |
关于图示各部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为暗河,因断层面被侵蚀而成 |
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 |
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侵蚀而成 |
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