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39年5月1日,当林则徐正在虎门收缴鸦片时,对形势的发展曾作出一个判断:“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骜,内实惟怯。向来恐开边衅,速致养痈之患日积旧深。岂知彼从六万里外远涉经商,主客之形,众寡之势,固不待智者而决。即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粤省重重门户,天险可凭,且其贸易多年,实为利市三倍。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马头。”在作了这些分析之后,林则徐得出结论:“虽其中不无波折,而大局均尚恭顺,非竞不可范围者。”也就是说,不必担心“边衅”。
1839年10月,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前往中国。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辩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国鸦片商人赔偿案。经过3天的辩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
1840年4月,美国领事禀林则徐,告以本国及英国报纸载,6月份英国将封锁广州港,要求尽早让美国船入口开舱。林则徐对此官方的正式消息,仍不以为然,称其为“谣言”。
1840年6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
——摘编自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概括1839年5月林则徐认为不必担心“边衅”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年林则徐对形势的判断并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2)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元首最大的不同点和英、法两国国家权力中心最主要的相同点。
(4)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他担任雅典第一执政官,创立了陪审法庭,规定司法案件须由一定数目的陪审员陪审,其能杜绝徇私舞弊,使法治趋于清平。他还在贵族会议之外设四百人组成的议事会向公民大会准备提案,限制贵族的权利。打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四百人类似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议员。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列举其改革中采取的两项措施?他的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二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
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在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3)根据材料三,概述罗马人制定法律的依据、目的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若,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二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的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朱子语类》中所说的“一切收了”的措施和结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太祖、清王朝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为加强君主权力,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简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总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以为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一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1)材料一中陈独秀是如何评价孔学的?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于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取”。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