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部分省(市、区)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
人口年均增长率(%) |
0~14岁比例(%) |
15~64岁比例(%) |
65岁以上比例(%) |
|||
2000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a |
3.24 |
12.26 |
8.63 |
76.28 |
81.25 |
11.46 |
10.12 |
b |
0.74 |
25.99 |
21.88 |
67.9 |
70.52 |
6.11 |
7.6 |
c |
1.53 |
18.07 |
13.21 |
73.09 |
77.45 |
8.84 |
9.34 |
d |
1.39 |
31.19 |
24.37 |
64.05 |
70.53 |
4.75 |
5.09 |
北京 |
3.8 |
13.6 |
8.6 |
78.0 |
82.7 |
8.4 |
8.7 |
表中a、b、c、d四省区排列可能是
A.浙江西藏上海江西 | B.西藏浙江江西上海 |
C.江西上海西藏浙江 | D.上海江西浙江西藏 |
关于北京人口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变化,养老行业受影响最大 |
B.人口增长率高,主要是人口出生率高 |
C.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
D.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
读下图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
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 |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图回答: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A.山东半岛 | B.欧洲西部 | C.澳大利亚东南部 | D.圭亚那高原 |
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
D.北坡相对高差大,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
若CD一线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两点最大温差为28.8℃,则该山地的海拔最接近
A.3700米 B.4800米 C.5000米 D.4680米
图3为120°E和60°W组成经线圈的海陆分布示意图(实线段为陆地,虚线为海洋,字母表示各地),读图回答:该经线圈穿过的六大板块数为
A.3个 | B.4个 | C.5个 | D.6个 |
关于从丙到丁最近路线描述正确的是
A.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
C.先向正北,后向正南 | D.先向正南,后向正北 |
乙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渔场,与其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A.有寒、暖流交汇,鱼类的饵料丰富 |
B.有上升流,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
C.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条件好 |
D.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商品率高 |
B.乙地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
C.丙地区土地广阔,灌溉水源充足 |
D.丁地区牧场广阔,以牧牛为主 |
1月气温等温线图(单位:℃),据图回答: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地是
A.a地 | B.b地 | C.c地 | D.d地 |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
A.800m | B.1500m | C.1800m | D.2500m |
关于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国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主要河流流向大致呈从北向南流 |
B.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
C.发展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是本区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 |
D.适合村庄周围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甜菜、甘蔗、小麦等 |
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