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物质混合后的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无色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
B.无色的氯化氢气体和氮气混合,产生白雾 |
C.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滴几滴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
D.氨盐与碱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 |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C.足量的锌粉与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反应 |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
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 |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锌 | D.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
依据下列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准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
![]() |
![]() |
![]() |
实验结论 |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
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
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 |
该固体物质中含有碳酸根 |
B |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燃着的木条熄灭 |
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 |
C |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
分别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
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 |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 |
D |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得到二氧化碳 |
食品塑化剂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多种饮料、果冻和方便面等食品中被检测出含有塑化剂,塑化剂有毒,摄入过多可使人致癌。常用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8O4。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物质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②该物质中含有有24个碳原子
③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④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
⑤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⑥经常吃方便面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A.①④⑤⑥ | B.①②③ | C.①③⑤ | D.③⑤ |